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失效问题分析

时间:2022-12-06 18:40:09 来源:网友投稿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2007年“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原则。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转移支付并不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有效手段。McGuire及Garcia-mila(1996)通过分析西班牙和欧盟17个地区的转移拨款(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情况,得出其并没有激励贫困地区的私人投资或者改善这些地区经济效益的结论;Sin(2000)通过研究发现德国经济存在“荷兰病”的特征,尽管从表面上看德国经济是收敛的,但是东德过于依赖转移支付,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收敛,就需减少对东德的转移支付。Nickel和Checherita(2009)选取了1995—2005年欧盟1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得出产出并没有因为净转移支付而增长,出现了“贫困化收敛”的现象。

在我国学界,无论是早期的于红霞、马拴友,还是之后的丁伟、霍克等学者研究时虽然在选取的时间、样本范围存在一些差别,但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以来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实现缩小全国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目的。

根据财政部统计,分税制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越来越大,分配方式也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并没有因此呈现收敛的趋势。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及区域经济差距现状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

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是我国转移支付的三种主要形式。专项转移支付一般需要地方配备一部分资金来进行项目建设,这些项目通常涉及民生领域,如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如果说专项转移对地方发展具有“造血”作用,那么一般性转移支付则具有“输血”功能,因为它不规定具体用途,属于财力性转移支付,在缩小经济差距上作用最明显。税收返还属于政府补助,对区域间经济的收敛起反作用。

2008—201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2008年的22005.68亿元增至2014年的51874.00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总量都在增加,这与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相关。转移支付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其中最能发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40%增加到2014年的52%,超过了转移支付总量的一半;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尽管有所下降,但仍占近四成;而起逆向作用的税收返还所占比重则在不断下降(见表1)。

(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本文选取GDP 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我国大陆可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晋、蒙、吉、黑、皖、赣、豫、鄂、湘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渝、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10个省、自治区。根据我国历年统计数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取三大地区生产总值的算术平均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总量方面,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超过58%,中西部之和小于东部地区;而人均GDP方面,尽管每年各地区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东部地区依旧远远超过中西部。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始终占据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转移支付总量在逐年增加,但却未能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说明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失效问题。

三、转移支付制度失效的原因

(一)法律及监管体系不健全

任何政策的顺利执行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要想政策拥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西方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划定明确的责任和义务,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不足。

1.事权划分不明确。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并没有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尤其是在某些财政支出上的责任划分不清晰,容易出现管理部门互相推诿现象。

2.制度未能全面普及。纵向转移包括两个层级,即中央对地方各级政府及省对省以下政府的财力转移,但是1994 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一般转移支付制度只在少数省份建立,县乡两级政府财政收支存在各种缺口问题。

3.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缺乏专门监管机构使我国不能统筹协调财政转移支付,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多种形式并存的转移支付抵消了其所应发挥的功能,导致区域经济收敛效用不明显,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二)转移支付模式单一

国际上,纵向模式和纵横交错模式是政府转移支付主要的两种模式。实现国家区域经济收敛是纵向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而给落后地区公共开支予以补足是横向转移支付的主要任务。我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模式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制度还不够统一,地区间财力分配很不公平,另外中央财力有限,单一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显然不适应分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三)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我国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所占比重依然过大,二者总和占到转移支付总额的50%左右,然而它们在促进区域经济收敛中所起作用很小,税收返还甚至还起到抑制作用。因为税收返还是以税收上缴地为基础,根据各地上缴的多少为原则来分配财政资金,富裕地区得到的返还资金比贫困地区更多,这种转移支付方式与均等化目标相悖,客观上起到了维持原来的不合理利益分配格局,不能促进区域经济差距减小;而专项补助所包含的人为因素较多,难以体现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另外它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没有明显的协调与分工,这使得其对地方财政支出的调控、鼓励作用不断弱化。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机制和法制建设

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加强政府监管是提高转移支付效用的有效方法。为了促进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首先应明确各项事权和预期达到的效用目标,增强地方政府执行力;为了监督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及评估资金的使用效果等,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规范管理;由于省级以下政府尚未实行转移支付制度,这使得很多资金不能落实,所以需要加强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将转移支付政策落到实处。

(二)探索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模式

就转移支付模式而言,之前单一的纵向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应结合我国各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采用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形式为辅的方式,既解决落后地区的财力不足问题,又能落实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目标,还可以加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三)不断调整和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我国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和税收返还占比重过高,政府应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调整和归并财力性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进一步规范专项补助的同时控制其规模和比重,另外还需缩小税收返还比例,并逐步取消这一形式。在转移支付方法的设计中,不仅要引入“因素法”,还要全面考虑各地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公共服务因素方面的差异,使我国的转移支付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 2003(3).

[2]苏旭,田鑫.建立省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经济管理者,2010(7).

[3]王秀芝.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胡珊.转移支付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2.

[5]梁丹.关于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7).

[6]方向阳.转移支付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效用分析[D]西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彤彤)

推荐访问:失效 转移支付 财政 制度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