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思想汇报 >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

时间:2023-01-03 10: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而言,要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落实以人为本;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全局的逻辑综合,推进全面发展;要坚持统筹好各种关系,澄清多种错误认识,实现协调发展;要坚持教学要素、过程、结果等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6)10-0059-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如何科学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对发展问题的崭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首要的就是要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特定需要,也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即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中牢固树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书育人,学生为本”的理念。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人为本”是教师与学生的“双本”,而不是“单本”。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之本在其素质提高和事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着眼于提高教师以授课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并推进其事业发展。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而言,关键在于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无非在于改革、培训、培养等几个方面。即是说,要对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机制、聘用机制、考核机制、福利待遇等进行全面改革,以选拔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到这支队伍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提升这支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大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力度,以推动他们提高素质,更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加强学科建设,从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中培养将来可能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人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

就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业发展而言,关键在于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事业取向,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学科平台和社会空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多种态度和取向。其一是“工作取向”,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解成一种工作,授课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本身,甚至是被作为业余工作来完成,这种取向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兼职教师中。其二是“职业取向”,即把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自己的职业,这种取向比较多地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职教师中。其三是“事业取向”,即以研究、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并进而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追求,这种取向的教师以做事业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种取向中,只有以“事业取向”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确立事业心,才能以高度的热情热爱并追求自己的事业。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事业取向,必须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给予事业导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业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其中,至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明确而可靠的学科依托,接下来的问题在于要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1]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学生之本在成长与发展,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就是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注、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弄清楚当代大学生在想什么,他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授课以及他们存在些什么样的思想理论问题等。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人为本,就变成了以抽象的“人”为本,而不是以现实的活生生的大学生为本。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本,一定要切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动和现实境遇,从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的潜在需求出发开展教育,而不能凭主观想象开展教育。

全面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也应该确立全面的理念,追求全面的发展。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贯彻全面的观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讲,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次的改革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就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至今已经历了数次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取得了成绩和进步,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比较大的改革就有几次,包括1980年代中期的改革,90年代中期、后期的两次改革,以及这一次的改革等。对待过去几十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应该给予全面而客观的梳理和总结,既不能因为取得了巨大成绩,就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因为还存在某些问题,而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轻率地给予否定。过去的工作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能为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智慧资源。我们要联系改革本身的特定历史条件,分析研究历次改革的历程及成败,把握其中带规律性的问题,以为今天改革之用。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讲,要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把握。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次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都蕴涵着客观必然性。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急剧变化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进入新世纪,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等时代趋向朝纵深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格局不断发生急剧变化,产生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一切。就国内来讲,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形式、社会组织、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凸现,许多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一显露,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既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认识,也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解决。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巨大变化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主动改革才能适应这种要求,才能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加强育人性。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科技、教育及大学生本身等多角度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棱面的透视,把握其必然性和紧迫性,增强推进改革的使命感。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讲,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课程体系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解读。科学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内涵,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是进行科学改革、推进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涵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理论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具有突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课程,其教学也不能满足于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并且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传道”,必须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给予大学生知识的传授、学问的涵养,也应给予思想的启发、智慧的启迪,还应该给予政治的引导和价值的导向,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认识应该有这样的全面观点,而不能仅仅认识到局部的内涵和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立足其自有的课程内涵和课程定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及其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认识,把握其内在科学逻辑和灵魂所在。只有全面理解课程的相互关系、课程内容上的有机联系,才能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从全局的角度讲,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确立全面的观点并贯穿各个环节。全面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全局、整体的观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把握,不仅要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也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关照,确立全局、整体观念。比如,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与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联中进行把握,在整体推进中相互促进;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中去进行审视和思考,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位;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改革,对理念、课程、教材、教学、考核、评估等都要进行改革,贯穿始终,相互映照,加以全局考虑。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协调发展,就是要在改革发展中统筹好各种关系,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统筹好新课程体系与原有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改革是革故鼎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对原有方案的重新设计和批判继承,新课程体系较之于原有的课程体系总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突破。由于新旧课程体系蕴涵着不同的逻辑关联,从而就产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变动、课程课时的调整、教学要求的变化等,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会集中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那里,因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都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适应。统筹不好就会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间断性,即教师适应不了新的课程体系教学的需要,不能及时解决新旧课程体系转换衔接阶段出现的矛盾张力。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培训学习,乃至对课程教学的培训等来加以统筹协调。

第二,要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人不能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陷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有“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三种。所谓“对立论”,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大学生的学时较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形成对立关系,主张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加强专业课程学习。所谓“无用论”,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成长没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主张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再一种是“接轨论”,即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取消我国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与国际接轨。这些认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从根本上讲都是不正确的、有失偏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应该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科学统筹。

第三,要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分别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两者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然而在现实中,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存在几种错误取向:其一是“独立取向”,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彼此相互独立、互不相干,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践中“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号”,“井水不犯河水”。这种取向割裂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密切关联。其二是“依附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可以依附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而实现。这种取向看到了文化素质教育负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价值,但没有看到两者彼此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而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不能通过‘附加’在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2]其三是“粘贴取向”,即主张文化素质教育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渗透,但对如何结合、如何渗透认识不够深刻,简单地把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签式”地“粘贴”在一起,仅仅在口号标语上做文章,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文化素质教育正确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导向,也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支持。其四是“片面取向”,即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片面结合,表现为要么进行单纯的课堂知识教育,扎扎实实搞文化知识、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灌输;要么注重单一的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搞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这几种错误倾向无论是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对于改进文化素质教育都有害无益,需要加以正确统筹。

第四,要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任何课程一样,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持、相互推动,改革发展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创新有发展,科研也才有现实针对性和现实题材。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缺乏科研含量,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以“抓住根本”的理论说服人、感染人,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研不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不佳的重要原因,青年大学生不是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不喜欢缺乏研究与思考的授课。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科研含量,充分体现其本身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它便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便会受到学生欢迎。正如有学者所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3]这就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发展提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的要求,提出了正确统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实课题。

第五,要统筹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部诸“课”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严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有把握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才能对每一门课程进行准确定位,也才能科学把握每一门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处的理论方位和实践层次。统筹不好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无法做到彼此的相互映照和整体观照,就会陷入各课程的封闭自顾。比如,1998的课程方案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和实际运用三层次设置了8门课程,2005年的课程方案强调了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历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突出了理论、现实和历史的结合,凝炼了课程。显然,看不到课程方案内在各课程的逻辑关联,就难以实现教学的科学统筹,也就难以完成各门课程的应有使命。

科学发展观还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和满足当下的需要,也要顾及后续的发展,从而实现发展的非间断性和连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常改常新的持续改革,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其可持续发展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素发展的可持续。从教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要素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大学生)、教学载体、教学环体等,其中主体和客体是能动性要素,而载体和环体是受动性要素。各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动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激活这些要素本身的能动性,迸发其本身的活力,根本在于转变观念、增进认识、提高素质。受动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在改革中对这些要素施加科学性影响,使其具备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基础。在各要素中,教学主体和教学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直接涉及到的主要是教学载体的改革,主要影响到的是教学主体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给予支持,推动他们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并以其作为事业追求。教学载体包括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着力点。实现教学载体发展的可持续,关键在于增强其科学性、时代性和感染力。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也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其持续发展的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要素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果,要通过要素改革推进系统发展,实现整个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可持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教学,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就其课堂教学活动来讲是一个“有限”的过程,而就其内在本质要求来讲应是一个“无限”的可持续过程,要求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融知识传授与学习过程、人格影响与陶冶过程、实践体验与提高过程于一体。即是说,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课教学,具有特殊性。比如,“从事自然科学的老师,把科学的原理讲好,即使人品存在一些不足,大学生也不会因此而怀疑其所讲授知识的科学性。”[4]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一样,单独的知识讲授并不构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过程,有效的“教”必须是科学与人格的双重感染,有效的“学”必须是知识学习和品行修养的两重学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科学的魅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相统一,这正是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老师的特别之处。”[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有效,既要求“教”不止于知识教学,也要求“学”不停留于理论学习,还要求教学能超越课堂的有限性,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要实现这种可持续性,关键要在提高教师的素质与修养上下工夫,即要通过提升教师的理论与人格修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统一等方面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堂,促进其教学过程的可持续。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和达到的预期目的,主要表现在传授了知识、增进了认识、启发了思想、启迪了智慧、提高了修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实现可持续,就是要使这些教学成效能持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能否可持续,其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及学生学到了什么。古人云,“授之以渔而非鱼”,可持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是立场、观点、方法的传授与掌握,人格的熏陶与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因为知识是死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格才是活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定的淡忘乃至忘却,而学生一旦掌握了立场、观点和方法,养成了健全人格,提升了综合素质,就不仅能自主获取知识,还能创新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要实现可持续,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牢固确立和切实实践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于一体。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2]佘双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5(4).

[3]陈占安.牢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坚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4][5]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本栏责任编辑 朱国栋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思想 高校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