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3-01-06 0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加强对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成为保证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利用冬奥会这一良好契机,改善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走访调查、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指出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机制、体制、管理模式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和论述了改进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11G80-051 11文献标识码:11A11文章编号:111002ˉ3488(2013)01ˉ0079ˉ05

冰雪运动在实现我国体育运动综合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冰雪运动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是黑龙江省也是我国首次承办的以冬季运动项目为基础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2],该赛事的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我国大学生冰雪运动健儿的风采,推动了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加快了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促进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新的有利契机。伴随着发展机遇的同时,影响冰雪运动发展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尤显突出的是我国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自2006年都灵冬奥会之后,

收稿日期:2012ˉ10ˉ22;修回日期:2012ˉ11ˉ07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姜龙江(1958ˉ),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冰雪体育教育和训练。

我国一些冰雪项目已经逐渐显露出后继乏人的问题[3]。竞技体育的竞争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后备人才的竞争,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我国冰雪运动长期稳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提高我国冬季体育运动水平和在世界体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奥林匹克作为现代体育的最高代表,主导着现代化体育的发展方向[6]。利用冬奥会这一良好契机,改善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加强对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成为保证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关系到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采取的是国家集中管理体制,从业余体校到省、市体工队,再到国家队的“一条龙”训练和管理体制[7-8]。在这种体制下,运动员从进入业余体校开始就成为国家的正式职工,退役后的工作也由政府统一安排。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期出现了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9]。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目前,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采用的主要是“四级训练”体制,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8,10],是科学化、系统化训练的结果[11]。塔尖是国家队,其次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再次是由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来培养运动员,最底端是由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普通业余体校等来进行培养[12]。在这种培养体制下,底端的二层主要是以各类学校培养为主,毕业后一部分学生流向高校,一部分输送到省、市体工队以及国家队。

8011冰雪运动11第35卷2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行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四级训练”体制[8],这种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适应社会转型而形成的产物。它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办与分散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新体制。它的目标是将原来由国家“包办”的形式逐步“分解”到学校、企业、社会团体,使我国冰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逐步学校化、社会化。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赖国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适应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2.1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关的规定亟待完善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立法滞后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1987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交流的暂行办法》、《教练员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全国运动员交流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在不同地区、部门的实际运作中,还没有充分体现“自愿、互利、有序、公开、合法”的原则[13],在立法上予以保障,这已成为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保障制度迟迟不能建立也是导致项目人才匮乏的因素。冰雪竞技场上的优胜者,只是冰雪竞技体育队伍中的一少部分佼佼者,在这支队伍中还有许许多多虽然刻苦训练但未能成功者,这些人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必然带来冰雪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本身许多不确定的社会因素的增加,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尤其是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冰雪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还未确立

冰雪竞技体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项目发展的前景和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也越来越引发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举国体制”发展体育事业的思路也越来越宽泛,其实质正在发生着变化。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客观上需要建立符合特定历史条件和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目前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绝大部分还是由国家负担,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所办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还不能为冰雪竞技体育提供人才输送,只是解决了部分冰雪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由于高质量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生源有限,也无法和高水平冰雪专业运动队抗衡。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如果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

2.3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现状急需改变

冰雪运动项目体校曾作为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大本营,在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体校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暴露出其狭隘的一面,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目标相背离。体校的培养目标仍偏重于运动训练,轻视文化教育,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这给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成长带来危机,使之一旦不能进入高水平训练层次,也就意味其运动生涯的结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诸多问题。既加大了冰雪竞技体育的社会成本,也为参与冰雪竞技运动的个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风险,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与家庭远离竞技。青少年运动训练中的“学”、“训”矛盾问题突出,成为困扰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要因素。个人的精力有限,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存在很大的差异,客观上,学与训很难兼顾,很多青少年由于文化学习的原因而放弃了参加业余训练[13],这种现象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更为突出。应该大量地借鉴冰雪竞技体育强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在夯实后备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多下功夫,协调好学与训、运动技能与全面发展、基础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姜龙江,等: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181 2.4“重训轻教”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尚未建立经济体制下的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少年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一条龙”式的培养体制;另一方面这种培养体制形成的三级训练网的源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地、市体校招收冰雪运动项目学生困难,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一体制的上层也出现了运动员退役安置出路不畅的局面[14]。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基座开始不稳;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如果国家完全放手,会使本来就很脆弱的、不完善的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顷刻瓦解。由于国家对整个冰雪竞技体育的投入很有限,后备人才培养从宏观上看“重训轻教”的现象十分严重[14]。比如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只设有冰上训练中心和雪上训练中心,而没有设专门负责后备人才培养的青少年冰雪运动管理中心或青少部,也没有设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专项基金。奥运战略、全运战略及其竞赛制度,一方面促进后备人才培养并日益显现出紧迫性,但也使后备人才培养出现急于求成、过早专项化训练的倾向,导致培养效益差,后备人才成才率低。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好人才匮乏的问题,而且在现阶段更突出地表现了后备人才减少,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整个后备人才体系呈橄榄形,配置处于失衡状态。

2.5不重视后备人才的全面培养

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发展的政策、战略和竞赛制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把运动成绩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硬性指标,不仅导致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训轻教”,而且还在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上导致“重体轻育”,不重视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不重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一味追求尽快、尽早出成绩。青少年冰雪运动员过早专业化造成学训矛盾,既影响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专业成长,也直接影响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未来发展。

2.6基层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有待提高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我国冰雪竞技体育训练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练员的执教能力[14]。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层教练员,大多数是运动员退役转业走向执教岗位的,大部分教练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学习,缺乏对国内外最新专业理论、方法的研究,训练凭经验居。冰雪竞技体育基层教练员的资历、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执教能力都有待提高。在科学化训练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时代,教练员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解决运动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可能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做出成绩。

2.7保障体系还比较薄弱

我国冰雪运动员在非常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该想方设法保障他们的文化教育、医疗保险、训练比赛安全和退役后的出路,解决他们训练比赛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实情况是我国冰雪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对冰雪运动员的管理却表现了“重发展,轻保障”的倾向[14],对冰雪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缺乏操作上的规划,即使是冰雪运动员的伤残、医疗保险也只是一线运动员有一定的保障,作为二、三线运动员及整个后备人才队伍更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冰雪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后备人才的保障体系更是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致使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后继乏人。

3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举全社会之力发展冰雪竞技体育和进行后备人才培养

如果说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取得的一些成就归功于“举国体制”,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赋予“举国体制”以新的含义,应该举全社会之力促进冰雪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受地域限制,我国冰雪竞技体育运动主要开展于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把冰雪竞技体育运动完全推向市场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还必须借助于“举国体制”的优势,大力推进冰雪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着眼,必须拓宽视野,举全社会之力,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政府制定、建立和健全能够保证冰雪资源丰富的各类学校重视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冬季体育项目和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冬季体育健身行列的各项政策[15]。全国十一冬运会后,黑龙江省政府把亚布力的全部滑雪比赛设施一律向大众开放并在寒假期间对学生优惠,这无疑是推进冬季大众体育的强有力措施[15-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探索发展冰雪竞技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

3.2建立健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健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推进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大体育观”,不要把体育事业的发展只看做是体育部门的事,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抓住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利用等方面,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中的问题,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及法规,保障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正常的管理秩序。完善出台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后备人才布局、训练培养标准、培养计划指标、选拔输送条件和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冰雪竞技体育各项目优秀运动队为最高层次,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特长生和青少年俱乐部为中间层次,以广大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为基础层次的“一条龙”有机衔接的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次结构培养体系,不断扩大一线、二线、三线在训人数的规模,使之达到冰雪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指标[14]。建立、健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保障制度、法规和政策。

8211冰雪运动11第35卷3.3加强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文化教育

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是以学校为中心,通过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运动才能,而是与正常的学校教育脱节。由于过早地偏重于竞技运动,轻视文化学习,使青少年冰雪运动员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文化教育问题不仅制约着青少年运动员的自身发展,而且由于缺乏素质教育,也是其运动成绩提高的瓶颈,不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冰雪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是冰雪运动项目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尽快地加以解决,既要遵循训练规律,又要遵循文化教育规律,探索新的、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也就是说青少年的业余训练应回归教育,把体育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绝不能让青少年运动员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应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对青少年运动员在学业上的要求与普通学生一致[14],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与所有学生面临的信息和机会同等,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4改革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竞赛制度

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高水平冰雪运动员,狠抓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是重中之重,并通过让青少年冰雪运动员参加比赛,特别是参加高水平、高规格的比赛,对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验和促进。但是比赛制度的设定必须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必须科学,切忌助长过早专项化的倾向,以往的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的竞赛制度应彻底加以改革。应组织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甚至是国际间的冰雪体育文化交流,为青少年冰雪运动员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对于青少年冰雪运动员比赛,应注意年龄越小,越注意淡化比赛成绩[14],注重青少年冰雪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素质的评定和提高。

3.5重视冰雪运动各项目教练员队伍建设

由于教练员多来自于运动员,属“经验型人才”,因此,在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引导他们自觉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外出进修与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改革和完善训练激励机制[8],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的人才流动等。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竞赛和科学管理的水平。此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其待遇。

3.6完善冰雪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

冰雪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冰雪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冰雪竞技体育的行列。冰雪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8]: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以及福利与优抚。我们应在每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不断完善。从而充分调动优秀冰雪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得到冰雪运动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为冰雪竞技体育贮备更多、更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促进冰雪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解决好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冬季奥林匹克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决定我国冰雪运动项目能否在世界上恒久地保持优势。全面系统地找出制约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只有坚持走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健全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解决冰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建立青少年冰雪运动员科学的竞赛机制,重视基层冰雪运动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冰雪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才是冰雪运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姜龙江,等: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1183 参考文献:

[1] 腾盘石,陈海波.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战略对策再思考[J].冰雪运动,2001(2):71-72.

[2] 蒋强,王平.举办大冬会对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J].冰雪运动,2008,30(1):48-50.

[3] 林艳冰.哈尔滨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 张汉,王大伟,曹士云.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匮乏的原因与对策[J].冰雪运动,1997(1):1-3,6.

[5] 杨振波.论当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动态势[J]. 冰雪运动,2006(1):91-94.

[6] 任勇,关亚军,文学民.现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态势和格局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4):22-25.

[7] 刘劲松,刘欧美,李正中.论我国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51-53,68.

[8] 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9(2):69-71.

[9] 李秋晶.对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0(1):75-76.

[10] 冯庆梅,夏思永.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8-70.

[11] 陈宝海.东北三省冰雪项目教练员现状及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J].冰雪运动,2005(4):67-70.

[12] 李占伟,李占军,孙春雨,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0(20):54.

[13] 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6):13-15.

[14] 刘巍.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008,30(2):47-50.

[15] 刘丽朋,刘巍.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07,29(6):48-51.

[16] 赵凤英.以大冬会为契机推动哈尔滨社区体育建设[J]. 冰雪运动,2008,30(2):53-55.

责任编辑:田郁玫

推荐访问:冰雪 我国 人才培养模式 运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