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石

时间:2022-12-17 17:45:03 来源:网友投稿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讲话,指出:“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一、辛亥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

1. 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政治革命。含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位: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含义:核定全国地价,原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国有。

2.三民主义的作用

三民主义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诉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共同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命题预测】

视角1: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来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但都归于失败。孙中山在前人实践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高考命题可能对近代前期各种救国方案进行横线联系上的综合考查。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的实行。结果,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材料二 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但他依旧失败,因为西太后甘心做顽固势力的中心。

材料三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材料四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中山先生初次公开的正式的以革命领袖的资格,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为什么说材料一中的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实行不彻底(或最终失败)的主要掣肘因素是什么?“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指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峻的民族危机。

(2)为什么说材料二中的第二个方案“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依旧失败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拳匪运动”指的是哪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为什么说第三个方案“与第一和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在《同盟会宣言》中是如何表述的?这一方案促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请指出这一历史巨变的主要表现。

答案:(1)不彻底依据: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主要掣肘因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民族危机:刺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原因: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失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激烈反对和血腥镇压;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3)运动:义和团运动。

原因: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没有认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关系。

(4)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主要表现:在三民主义指引下,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视角2:从孙中山的思想渊源的多元性,分析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特色。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既浸染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三位一体的理念,也受到西方主权在民的近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的影响;他的民权主义思想不仅受到中国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受到中国“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又吸收了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力图在中国革命胜利后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弊病。这些都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渊源于多元的人类文化优秀遗产。孙中山在融汇中西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三民主义还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熔铸创新,他借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考试制度(科举制),把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发展为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选的“五权分立学说”;他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

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中华民国诞生。这年春,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1)国家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权力运行机制: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政府形式: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4)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5)人权: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意义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论,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赖以维系的理论基础;(2)“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和国家统一的原则,成为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的法律利器,有利于构建新型现代民族国家;(3)关于“人权”的相关规定,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束缚;(4)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5)总之,《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具有反封建专制的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命题预测】

视角1:纵向考查中国近代(包括现代)的宪政思想与民主法制建设。涉及的主要考点: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以李鸿章、文祥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对西方宪政的朦胧认识;以王韬、郑观应、冯桂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关于民权和宪政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民权的思想和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清王朝主导和立宪派推动的“预备立宪”、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训政纲领》《五五宪章》和《中华民国宪法》、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视角2:横向考查中外历史上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实践。如《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宪法的比较、《临时约法》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比较等。

例2.(2011·江苏卷·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共和国”“联邦制”等历史概念的理解。中华民国是参照美国建立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没有完全照搬美国的政治模式。中华民国没有实行联邦制,实行的仍然是行省制。C项的表述不合史实。民国临时政府有孙中山和袁世凯两位大总统,显然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理解“临时政府”这个概念,临时政府分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统治的北京临时政府。

三、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1.辛亥革命的功绩

(1)孙中山融汇中西,创立了以三民主义构建主权在民的近代国家的政治理念,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推进到最高水平。

(2)孙中山在中国近代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开始了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因此,辛亥革命也是一场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5)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成为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内因,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6)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和移风易俗,有利于国民自由、平等的文明意识的养成,推动了中国社会领域的现代化。

2.辛亥革命的失败

(1)辛亥革命只是局部完成了“民族主义”的革命任务,推翻了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但是,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没有被驱逐。(2)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只是一个“假民国”,未能完成“民权主义”的革命任务。(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的“民生主义”则根本没有实施,封建地主阶级没有被消灭。

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①帝国主义的破坏。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对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胁,支持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富有政治经验,而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有“开明形象”;③附和革命的立宪派“拥袁弃孙”;④当时国穷民困,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困难。

(2)主观原因: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来得“突然”,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③同盟会内部的涣散分裂;④革命党人过分自信《临时约法》对袁世凯的约束力。

【命题预测】

视角1:引入史学名家的观点对辛亥革命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历史功绩或失败原因进行考查。

例3.(2010年江苏卷·22,节选)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基本上属于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虽说难度不大,但是第(1)问中的第一个小问,可能难倒部分考生。这里就有个应试技巧的问题了。考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没有养成快速浏览所有设问的习惯,可是往往后面的设问对前面问题的解答有启迪作用。本题的第(2)问限定的回答角度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只要考生快速回忆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那么就不难答出第一种说法是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审视辛亥革命。(答案略)

视角2:把史学研究方法引入命题,要求考生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析。

例4.材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现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首先,考生必须知道“现代化史观”的内涵和表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世俗化、大众化。其次,考生要有“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既要看到辛亥革命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对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的局限。(答案略)

视角3:引入学术界关于辛亥革命具有争议性的观点,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质疑精神。

例5. 下表是对武昌起义后许多县采取的具体政策的概括:

采取行政、司法、参事会的三权分立制,而且由选举产生。

设立教育会,建立学堂,废除读经,采用新课本。

成立农会,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修水利,推广科学种田。

严禁封建迷信,废除跪拜礼仪,改行鞠躬、握手。

根据上述政策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以推论( )。

A.辛亥革命后农村基本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B.辛亥革命推动了农村全方位的社会巨变

C.辛亥革命对乡村的影响较城市更为深刻

D.辛亥革命一度使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解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而广泛的,但对各领域、各地区的影响也是极不平衡的,这场革命对城市的影响较农村大、对大城市的影响较中小城镇大。受一批文学作品对辛亥革命艺术化的描写的影响,似乎农村在辛亥革命中是一个“世外桃源”,辛亥革命对农村没有任何影响。本题的立意,一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对辛亥革命评价形成的一些所谓“定论”,意在引导考生根据具体史实得出“辛亥革命一度使农村出现了一点新气象”的客观认识;二是针对近年来学术界一股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倾向,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基石 中国历史 世纪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