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精品课程应用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1-05 10:4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精品课程是高校优质资源建设的一种。研究借助传播理论,通过调查研究法,对精品课程实施以来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程资源因子(传播内容)、课程环境因子(传播环境)、课程学习者因子(受众)及课程实施者因子(传播者)是影响精品课程应用效果的主要因子。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案,旨在为“十二五”期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娟(1979—),女,江苏泗洪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及开放课程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正式启动为标志,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vement,OER)的序幕。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和OER项目具有相同的核心理念:“开放”、“免费”、“共享”,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于2010年结束,历时八年,涉及面广,在三级共享课程体系建设、共享课程门数和共享资源数量、参与学校和覆盖学科专业领域、引起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

2011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将组织高校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下简称共享课)是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通过逐级遴选,形成国家、省、校多级,本科、高职和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4] 共享课作为精品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其建设路径、实施模式和精品课程有相似之处。因此,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建设共享课是当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二、调查概述

(一)研究目的

精品课程的传播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互的动态过程。[5]对精品课程的传播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旨在探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十二五”期间共享课的建设提供策略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高校教师,主要采用网络调研、电子邮件、同事代发和现场发放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71份。从调查结果看,男教师89人、占52%,女教师82人、占48%,男女教师基本均衡;参与或主持精品课程的教师63人、占36.8%,没有参与的108人、占63.2%;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占14.6%,硕士学位的92人、占53.8%,学士学位的45人、占26.3%,具有硕士学位的较多;30岁及以下的教师57人、占33.3%,31~40岁的81人、占47.4%,41~50岁的27人、占15.8%,50岁以上6人、占3.5%,31~40岁的居多;五年及以下教龄的72人、占42.1%,6~10年的50人、占29.2%,11~15年的25人、占14.6%,15年以上的24人、占14%,六年以下教龄的居多;初级职称的教师30人、占17.5%,中级77人、占45.0%,副高39人、占22.8%,正高11人、占6.4%,中级职称的居多。

(三)研究的信效度

在广泛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初始问卷形成后,请部分高校教师、博士生对问卷的维度与题项的代表性、适切性进行评定。问卷主要对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及江苏师范大学的部分教师进行试调查,并根据调研结果修改得出定稿,保证了研究的效度。问卷共32题,大部分试题采用了 Likert5级量表,将定性指标分成 1~5个档次(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赋值为 5、4、3、2、1五等。另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可靠性进行验证,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9>0.80,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符合问卷的信度检验标准,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四)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本调研基于传播理论,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1)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了解;(2)精品课程的使用现状;(3)影响精品课程使用的因素;(4)精品课程的未来发展。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涉及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精品课程的传播渠道

贝罗于1960年提出了SMCR模式,他认为信源、信息、通道及受传者构成了完整的传播过程,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进行。[6]调查显示,教师获知精品课程的渠道为:上网偶然发现(占42.1%),教育部门或学校公告通知(占49.1%),同学朋友告知(占28.7%),个人需要专门搜索(占48%),报纸、杂志、电视等离线媒体(占5.8%),其他(占9.4%)。可见,教育部门或学校公告通知是教师获知精品课程的主要渠道。

(二)精品课程的传播理念

调查可知,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占73.1%),促进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占66.7%),促进教学成果和教材的推广(占50.3%),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占48%),部分院校为提高教师知名度(占32.2%),获得荣誉称号,提高学校知名度(占29.2%),受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占25.7%),其他(占4.7%)。可见,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人心。

推荐访问:视域 传播学 调查研究 精品课程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