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优秀范文】

时间:2023-01-19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优秀范文】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通用 13 篇)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通用 13 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 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什么样的事迹 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希望 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1 艾爱国是第一位从湘钢走出来的焊接大师。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到亚洲最大深水油气平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 台,这些国际国内超级工程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从助力中国船舶 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到突破国外企业“卡脖 子”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都离不开他的焊接绝活。凭借一身绝 技、执着追求,他 2021 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采用交流氩弧焊双人双面同步焊技术,解决当 时世界最大的 3 万立方米制氧机深冷无泄露的“硬骨头”问题;上世 纪末带领团队 10 年攻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大 线能量焊接用钢国产化;花甲之年带领团队解决工程机械吊臂用钢面 临的“卡脖子”技术,大幅度降低中国工程机械生产成本;主持的氩 弧焊接法焊接高炉贯流式风口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专 利 6 项,获发明专利 1 项。他用 5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最初写下 的“攀登技术高峰”的目标,将自己活成了一座高峰。

 如今,72 岁的艾爱国仍然留在湘钢,工作在生产科研第一线。这 些年,他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 400 多项焊接技术难 题,改进焊接工艺 100 多项,在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 600 多名,创 造直接经济效益 8000 多万元,成为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2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 30 万吨级矿石码头、大 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 “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

  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 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 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 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 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 2—3 节流速 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 2 秒内完成,最佳 读数时间不足 1 秒。为抓住这 1 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 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 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 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2002 年,在我国首座 30 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 目施工中,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 GPS 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 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 GPS-RTK 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 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 中,他带领团队采用双 GPS 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 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 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 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 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3

 1986 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 4 级伤 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 100 根焊条的底线。

 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 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 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 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 火花塞异种钢焊接 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 152 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 建议 200 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 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

  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 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 60%提高到 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 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 牵引推动作用。2020 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 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 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 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 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 6000 字读本》和三顶焊法、 短段逆向操作法等 20 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 24 名高级技师。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4

 张路明 1984 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系电子对抗专业,毕业后到国营 750 厂(广州无线电集团) 工作。他长期扎根专业技术一线,从事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聚焦军工通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制, 先后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频信道的“机芯平台”“高速跳频”软切换 技术、“抗强干扰”同轴腔体滤波器、“超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 技术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突破了 国外在高性能短波侦收、小型化高性能抗干扰电台、超宽带短波通信 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封锁,他参与研制了共 4 代(模拟、数字、自适应、 自动)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数十型号产品,支持了我国在短波、超 短波电台等军工通信装备紧跟世界领先水平同步发展。

 他从 1988 年至今负责研制“100W 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xx 战 术 短 波 跳 频 电 台 ”“ 舰 艇 遇 险 救 生 通 信 系 统 ”“125W 自 适 应 电 台”“软件无线电网关”等多个项目。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战斗机歼 20 是国防重器,意义重大且深远。他负责其中“X20 机载短波通信设备” 项目,指导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通过试飞验证,该技术方案基 本解决了机载短波通信设备发射效率低的问题,较大提升了有效通信 距离,满足了飞机远距离覆盖的要求。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5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自 1987 年参加工作以来,30 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 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多年来, 他承担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 武器装备生产,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准操作,工艺要求 0.5 毫米的整 形误差,他却始终控制在 0.2 毫米内。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他经常 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 下,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从无超差。

 多年来,除带领班组完成日常科研生产任务外,他先后数十次参 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 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 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 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 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查明某重点研制型号 发动机缺陷原因,需要使用金属钻头从药柱表面打孔以取得预定样块, 取样部位距金属壳体仅 5mm,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钻头与壳体摩擦引起 燃烧爆炸,作为主操作的他,一次成功、安全精准取出预定样块,顺 利找到病灶,成功攻克型号研制的“拦路虎”。

 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 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 20 余种发动机 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6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 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 “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 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 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 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 项技术,他荣获 201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 他先后完成了 200 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 300 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

  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

 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 2000 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亲授的 13 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 1 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 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 84 项,个人 拥有 8 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 30 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 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 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2020 年 11 月 24 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 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7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 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 200 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33 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 41 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 填料使用寿命延长 6 倍,在 60000 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 10 万小时、节电 2.4 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 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 60000 多吨。

 刘丽工作室成立于 2011 年 8 月,拥有 35 个工种、11 个分会 537 名成员。10 年来,实施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 方式,累计培训技能 15000 多人次,65 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 135 人被评为技术能手。工作室探索实践“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 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研发技术革 新成果 1048 项,获国家专利 174 项,推广成果 5000 余件,创效 1.2 亿元。

 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中石油专家团 队行程 17 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以“择优百项创 新成果、开展百次技术服务、精选百个难题攻关、优选百名培训专家、 培养百名人才接续”的“五个百”工程为引领,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

  关,跨地区技术服务等活动,攻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 1000 余项,取得国家专利 704 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 2081 项,为油气勘 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8

 刘湘宾参加工作 40 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 22 年的 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 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 40 余次 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 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 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 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 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 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 到 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刘湘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 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18 项;累计提出合理 化建议 100 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 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 50 余项;22 项攻关成果 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百余万元。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9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 的岗位上 40 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 15000 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 艺创新项目 1100 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 3100 余万元。由他主持 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 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 30 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 28 万余 元。他完善、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

  总结出了“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多种生 产中的绝技绝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 余件微米级 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 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 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 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 业奉献。

 周建民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 的平台,指导培训职工 4000 余名,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 校,传授技能及工匠文化 20000 余人次。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10

 刘更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 人,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已近 40 年。他多次参 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2013 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 他成功修复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 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 使经典再现,传承于世,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 出了贡献。

 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参与制作了香山勤政殿、颐和园 延赏斋、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厅等项目的经典家具,设计制作了 2014 年 APEC 峰会 21 位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大座 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贺礼、国庆 70 周年天安门城楼内部 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他设计的“APEC 系列托泥圈椅”荣获 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

 刘更生大力弘扬传承“京作”文化,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 进社区、非遗基地文化游等活动,年均组织活动 30 余场,参观人数达 千余人次。2021 年 4 月,天坛家具成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 奥会官方生活家具供应商”,他秉承“产业报国、传承经典”理念, 向世界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冬奥会场馆中再现中华传统文化魅

  力。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11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 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 35 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 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 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 “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 35 年零差错的纪录, 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 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 ARJ21 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 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 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 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 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 ARJ21—700 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 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 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 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 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

 已经 55 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 10 年、20 年,为 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12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 C919 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 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

 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 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 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 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 200 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 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 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 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 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 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 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 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 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 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 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 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 小学生小学 4 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 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 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 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 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 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 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 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 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 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 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 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

  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

 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 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 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 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 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 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 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现代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 篇 13

 中国工匠精神代表人物——胡双钱 在一个 3000 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 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 13 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 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 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 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 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 8 个工匠“8 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 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 5 月 7 日,相关话 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 3560 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 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 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 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 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 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 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

  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 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 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 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 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 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 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 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 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 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 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 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 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 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 缺的一分子。

 2006 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 C919 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 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 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 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 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 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 100 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 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 36 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 0.24 毫米。”

  0.24 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 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 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 个孔悉数打造完毕,通过检验,也再一次 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 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 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 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 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 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 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 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 53 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11 厂 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 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 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 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 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 30 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 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 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 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 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 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 APEC 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 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 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 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 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 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 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 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 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 4.0 来袭的时代,我们还 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 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 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 LNG 船上的“缝制”钢板 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 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 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 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 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 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 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

  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 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 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 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 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 “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 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 认识了那“8 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 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 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 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

  

推荐访问:工匠精神先进事迹材料 工匠 事迹材料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