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晚明小品文的审美文学教育

时间:2023-01-18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万历以后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朝廷内部党派林立,相互倾轧,导致政治混乱,人心离散。于是,从朝臣到地方官员,从文人学士到方外之士,追求心灵的寄托,往往在山水之间、饮食之间、鉴赏把玩之间、舞台歌榭甚至秦楼楚馆之间。这种情趣,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广泛体现出来,也在小品文中得到充分展示。从晚明主要的小品文作家作品中,可以窥见晚明文人的人生情趣,对于认识晚明文人的生活、创作和审美旨趣,具有现实意义。

一、前言

基于晚明政治斗争严酷而党争形势复杂的背景,很多文人寄情山水,小品文创作因而进入兴盛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作家作品。这是文坛一大幸事,又是社会的不幸。因为思想的开放有利于文思的开拓,而严酷的政治形势迫使文人将情趣精神才思放到了对生活、对人世的研判审视上,并用幽默挥洒的文字表现出来。因此,晚明文人整体心态,具有寻求高品质物质文化生活的情趣。

二、晚明小品文的审美取向

本节主要针对晚明小品文的审美取向进行相关研究,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即赞美奇巧景观,欣赏精致器物,发掘幽深内涵,追求闲雅趣味,兼容雅俗两端。

(一)赞美奇巧景观

明代,尤其是晚明阶段,园林建造方面居于艺术的高峰,晚明士人,均有自己十分喜爱的园林,如徐渭喜爱的青藤书屋,陶望龄喜爱的息安,王心一喜爱的归田园,袁宏道喜爱的流浪园,袁中道喜爱的金粟园,李流芳喜爱的檀园,祁彪佳喜爱的寓园,郑元勋喜爱的影园等,即从南山之麓的顽仙庐、含誊堂,在山中央的高、清的微亭,在水边林下的点易亭,在山之西的磊轩等。他们所建造的园林,把诗画艺术、园林艺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个清净的、典雅的、清闲的、富有精神生活的空间。他们乐于园林的欢乐,书写了很多关于园林亭阁的小品文。对于他们的小品文,其语言更加优美、洒脱,让人产生欣赏园林之趣,也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尤其晚明人士具有的心境、清闲的生活趣味被人深深感触。

(二)欣赏精致器物

明代以后的士人,目光集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将审美的目光投射在世俗化的生活中。而这些人是已经摆脱了尘世的束缚乐于生活的人。朱光潜指出:“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对于人的分类有两种,其一,具有丰富的情趣,即对大部分事物均有兴趣,而且积极寻找、分享这种趣味;其二,没有情趣的,即对大部分事物都没有兴趣,也不积极去寻找趣味,仅仅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取温饱。后者属于俗人,而前者属于艺术家。随着情趣的丰富,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满,所说的人生的艺术化,即为人生的情趣化。”比如,在《人生与艺术》中,说明晚明士人均具有丰富的情趣,而他们在审美、感受方面均敏感与细腻。例如,徐渭写道:“家藏古白磁胆瓶,尝采梅枝浸之,历春夏花而实,后破于冰。考其声,类泗滨嘉石。取其半,悬斋中,铭曰‘破胆磐’”(出自《瓶胆声铭序》)。这里,作者以审美为角度,体会来瓶胆之破的声音,并在书房中把破瓶给予悬挂。

(三)发掘幽深内涵

在明代,出现了古代散文的精品,即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也体现了竟陵派的作品的特点。对于钟惺、谭元春的小品,其审美形式往往比较独特,具有审美趣味,突破了以前的审美路线,显示出自己的审美意识,即独特的、新颖的、超前的。在解读钟惺、谭元春小品中,体会其审美意识,通过审美理性,来激发性灵的意趣,而在具体的行文、音律、结构等方面均体现了审美的理性,即“幽深独至”。随着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积累,形成了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它给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带来巨大作用,也积极推动了目前文学审美的意识,使其更加自觉,起到了启悟的作用。同时,对于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于他们的审美理性在形式、造型等方面。对于普通的小品文,写景、记人、抒发、议论等文章,以“直线性”的思路来进行的,那些大家也喜欢制造一些波澜,但最后还回到温柔、敦厚的套路上,对于钟惺、谭元春的诗文,在审美、理性的设意上,往往不复古、不拟古,改进形式、造型,为了诗文在全部的格局以及分部的气势、句式、词语等方面,构建各不相同的美,从美感的效果上分析,充分渲染对立错综的情况,即简与繁、冷与热、古与雅、平实与新异等,进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造型形式,显示出立体化的特点。关于这方面的作用,在过去人们没有太多的注意,他们往往关注小品文具有的情趣,却没有更多关注作家在审美方面的理性;对于钟惺、谭元春的小品,在审美情趣时,均体现以下两个方面,即由物所感、由情所化等方面,但是,审美理性具有的情、事、理、趣等文学因素没有被充分认识,所以,对钟、谭诗文的贡献应该从审美的观念、审美的造型、审美的形式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四)追求闲雅趣味

对于晚明士人的优雅、闲适的意境生活,往往从清玩、清供、清赏、清言等小品文也能够体现出来。对于清玩的小品文,审美包括了很多方面,如膳食酒茶、文房四宝、草木虫鱼、博弈游戏、器物真玩等,而其本身也包含了舒适的情调。而晚明文人具有的清供生活,就像沈仕所写的,即《林下盟》,其中指出,那时的文人在平时生活中具有十供,即“读书义理,学法帖子,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通过这种生活,可以看出晚明士人的幽情韵致,即一种寄情雅致生活,显示出他们人生的态度与迥异的世俗,进而创造出清雅、闲适的意境之美。文震亨的《长物志》,属于一部清赏的小品文,作者在描绘和渲染的时候,是以诗意化形式进行的,通过生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即贫穷的、闲适的、潇洒的,而在具体描写中,在审美品位自己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雅致、闲适的意境。

(五)兼容雅俗两端

在晚明时期,政治环境恶劣,尤其宦官很专权,党争不断,危险多多,使朝廷形成了“善类一为空”的境遇,处处充满了“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斗”。一旦身处在这样的官场中,要小心谨慎,就像所说的“夫处世至此时,笑啼俱不敢;论文于我辈,玄白总堪嘲”(选自《小窗自记》)。还有诗句,即“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选自《飞来峰》)。这些均显示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与无奈。而此时的晚明士人,改变了传统的忠君、爱国的生存意义,他们积极寻找另一番境地,来寄托、安慰自己空虚和落寞的心灵。对于寄托,包括“清寄”“浊寄”。对于晚明士人,被享乐、纵欲的潮流所大大影响,最终形成浊寄的个性。但他们并不追求物欲的自然生存,他们更注重的是内在精神的修养,集中在“清寄”方面。

三、结语

对于晚明小品,开始于《世说新语》,接着是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所写的“小品”,然后到了宋元的笔记、书画、题跋等“小品”,再到明前期的“小品”,随着时代发展而形成一定结果。随着戏曲、文人的写意画、园林的建筑、艺术等繁荣发展,带动了晚明小品的发展。之所以晚明小品后来变得兴盛,是在文学的内、外部多种因素作用下实现的。所以,分析晚明人的“小品”观,要综合进行。对于晚明小品,逐渐从思想、文学的观念、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开始改革,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也具有一定文化的价值。

(辽宁省葫芦岛市锦西工业学校)

推荐访问:小品文 审美 教育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