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历史必背考点必备7篇(完整)

时间:2023-07-06 14: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必背考点第1篇(一)关于“特点”题的思考1、掌握平时出现的各种特点题的答案及规律:制度改革:与……相合,多层次分部,法律性、规范化、系统化、公平公正、具有&hellip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背考点必备7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必背考点必备7篇

历史必背考点 第1篇

(一)关于“特点”题的思考

1、掌握平时出现的各种特点题的答案及规律:

制度改革:与……相合,多层次分部,法律性、规范化、系统化、公平公正、具有……思想的特点、方式自上而下或……、强调……、注重……、以……为中心、体现……阶级利益和本质等。

如经济方面的措施:从……的开发和利用,采用……方式,和文化交流相结合,利用……环境;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特点(典型示范、循序渐进、逐步推广、自愿互利、同时并举-“全面建设”“整体推进”、以……为中心重点突出、综合平衡发展),经济结构、布局特点(平衡不平衡)、经济过程和趋势(时间长、过程漫长、曲折发展、上升、下降、递增减等)、开放的格局特点(课本),经济组织的特点(阶级属性和性质、形成的方式特点“股份制”、“以……为纽带”、带有……“色彩”、“松散性”原则等。

2、用“概念”的方式理解和归纳概括特点

特点的归纳与概括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外延”的理解。“”涉及到材料所表达的“本质”“规律”“趋势”“社会阶级属性”的特点,“外延”指的是涉及相关的“时空”、“程度-高、宽、深、广、好坏、强弱、多少”、结构、布局等,特别是时空观念,是判断和归纳概括的主要依据。

(二)关于答案的组织

1、坚持对应性原则,看清题目的答题项的数量和内容,对应回答,分点作答,要点式回答,关键词回答(采用词组或短语作答,如原因条件用主谓式,影响作用用动宾式)。

2、史论结合,以主要观点结论为引子,分出小观点,再结合一定的史实说明。看分找点作答 , 点要多,不重复作答,要简练。先材料后知识 ,以材料信息为答案的引子,为先,为主,逐渐扩大到所学知识。

3、答案须有层次性,敢于作答,慎重下笔,轻易不改,可以边看材料边看题目作答,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动笔,划下关键词,以备用

(以上从一般性而言,高考也可发生变化,请同学们要灵活应对)

历史必背考点 第2篇

1689年《权利法案》

1789年美国宪法颁布及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9年拿破仑上台(雾月政变),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年意大利复兴(统一)运动,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次年下诏“预备立宪”,

1919五四运动,

1929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苏联农业集体化,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及新中国成立、德国分裂及北约成立标志着冷战局面的全面形成,

1959年三年困难开始,

1969年、1979年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台海和平、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访美。

1999年中国收回澳门主权。

历史必背考点 第3篇

一、特点:

美苏关系主要集中表现在二战前后,从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整个国际关系围绕美苏关系而展开,美苏争霸成为美苏关系的核心;

二、演变:

①二战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敌视;

②二战中,由于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英美利益,美英逐渐改变了对苏的敌视政策,转而采取援助苏联,同苏联合作的政策,美苏关系走上了战时合作的道路;

③二战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的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美苏两国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对峙,两极争霸。

历史必背考点 第4篇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直到20世纪初,作为落后国家,一直是列强瓜分、掠夺和欺凌的对象,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②一战中,中国取得战胜国地位,但由于是弱国,根本无法保证自己的车际权益;即使在反法西斯中,列强放弃在中国特权后,中国的主权依然经常遭到侵犯;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强大影响;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标志着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20世纪末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历史必背考点 第5篇

1、近代史

(1)近代史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西学东渐”,中国的相关制度如科举制的西传),文化特征和精神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及时代潮流。

关于人物和改革题的基本注意点:

背景;个人素质及经历;时代相关问题(历史的必然性);材料体现的特殊背景。

评价标准:
是否推动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文明的演进、制度革新 、国家利益、 一定的思想道德价值标准、 材料所体现的价值。

(2)新民主主义(概念理解)时期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化) (学生出国留学(周\邓留学法国)、文化名人之间的来往),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宣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论证)

重要经验及精神:实事求是、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群众路线、抗日爱国、国际主义、民族主义。--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党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伟大转折和工作中心的转移

毛泽东革命思想:1925年、1927年(实践与理论上的准备)

--1928年、1935年、1938年、1940年、1945年、1949年。

②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大事实及制度创新(已考“三三制”原则、抗战前后各党派政治地位)

2、中国现代史

(1)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的曲折、“徘徊”时期、新时期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已考:新中国的工资改革及基层民主选举;陈云的经济思想;1977--1981年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可以作为背景及作用予以应用)

--重大历史节点的历史背景与中外联系(1949、1956、1979、1992)

(2)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60年代中法关系、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八九十年代以来)

外交的基本政策与原则(中美建交的基本原则)、重大外交活动的背景(1950年、1953--1954年、1964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8年、1982年、1989年)原则及影响

外交方面的基本规律--(实力决定地位、利益决定政策原则、意识形态制度在特定时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本质上也是利益,考虑问题的因素一定得涉及到外交双方和相应的时代国际背景):

中美外交关系的演变(一波三折、基本原则--“一个中国”“不谋霸权、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保证“断交”“废约”“撤军”等(三个无意)--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影响(国家的独立自主、世界的和平、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热潮的产生、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和形势等)

(3)国家统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来源、台湾的历史及早期解决方案(两种方式及“一纲四目”、 80年代一国两制的方案及实施和意义作用)

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谈判的背景、英国的方法(主权换治权)\中国所坚持的原则(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及成果和原因(实力、地位、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认同、人民的愿望、中英的实力对比等--也可以用于一般的外交分析)、历史意义(迁移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应用于一国两制)

(4)关注教育改革的目的(培养时代变革所需要的人才、实用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为改革服务、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道德教化、国民素质)、改革的成效(促进的了人才的培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科技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及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等)。

日本在东北和台湾进行的殖民教育奴化教育(背景、目的、方式、及危害)(是教育改革的反例)

(4)新中国党和政府在建设方面的经验特点及教训

特点:全面兼顾、重点突出、分步完成、试点推广、开创性、奠基性、循序渐进、同时并举、原则与灵活并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广泛性与群众性、艰苦奋斗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等。

历史必背考点 第6篇

一、特点:

①两者是争夺欧洲霸权的老对手,双方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②在长期的对立和争霸斗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几度起落,由于实力相当的受国际关系的制约,双方都没有达到最终目的;

二、演变:

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德国成为欧洲大的最强国;

②19世纪晚期,法国力图向德国复仇,德国则想进一步削弱和遏制法国,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③20世纪初,两国分别加入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均加强军备竞赛;

④一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西线成为大战的主战场;

⑤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会议鉴定了《凡尔赛和约》,部份实现了法国的愿望;

⑥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⑦二战后,法和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共建欧盟。

历史必背考点 第7篇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20XX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推荐访问:考点 必备 历史 历史必背考点必备7篇 历史必背考点(必备7篇) 历史必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