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成人高考政治复习11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1 14:45:09 来源:网友投稿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第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人高考政治复习11篇,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11篇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1篇

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5、我国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6、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7、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8、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9、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10、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1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13、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部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1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15、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16、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热闹恶毒发展的影响。

18、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19、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时遵循了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

20、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实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2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22、人类历曾出现国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部起决定作用)。

23、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24、试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火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5、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制约教育目的。

2)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4)制约学校结构。

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6、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又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性质,具体表现在:

1)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7、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

1)教育是一种又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另一方面,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主义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8、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2篇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自然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了。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主要派别

按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錾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瞌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可知论;反之,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不具有同一性,即人们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与此同时,哲学还要求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这也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德国古典哲学,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强调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全部的哲学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第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四个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实践是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任何能够给所有问题提供最后答案的所谓“终极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丰富和修正自己,才能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一,就社会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马克

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走好人生道路。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说明:①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自然科学概念。②物质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③物是可以认识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第一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第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另一方面,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两者是统一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

第三,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它是相对于事物显著变动状态来说的。

第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就物质运动的.具笋

形态来说,它还有静止的一面,它是局部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挈,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霍上学。

10、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发展为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随着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刺激感应性发展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随着高等动物向人类的演化,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演变为人类的意识。总之,意识是经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一直到出现高度完

善的物质——人脑的时候才产生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劳动和语言一起,使猿的大脑逐渐演变成人的大脑。意识是人脑产生出来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会形成意识。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因而也不会有意识。

.

1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意识又反过来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进程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①意识能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这是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②意识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和目的上。在物质世界中,以什么为认识对象,达到什么目的,取决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②表现在造客观世界中人们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预见性。表现在对人自身生理机能的控制和影响上

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又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为重要条件,因为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②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③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的各种具体存在形式。物质是永恒存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便是二元论观点。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这显然是错误的。

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3篇

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辨证法:1个特征,3个规律,5个范畴)

1、总特征:联系、发展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6重关系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蝴蝶效应)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新事物(好的)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中国成立)

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方法论)

2、3个规律

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两口子)(两点论)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决定外因)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时时处处都有矛盾

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一刀切”,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方法论)

基本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

(1)度(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引起新的质变

要注重积累,更要注重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情要善于把握“分寸”,讲究适度原则(方法论)

基本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自我否定(内部矛盾);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个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五对范畴(分清什么是什么、二者一定是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可能性与现实性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4篇

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

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3:矛盾的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

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训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

第二,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想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考点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考点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质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时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要外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考点6:否定之否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和由升的事物的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道路的前进性的统一。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5篇

简述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不抓重点,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因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的问题,其次也是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是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大问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只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实现;和平离不开发展,只有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地壮大,才有可能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避免世昂大战。在这两者之中,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的长期探索的基础上。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路线规定: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这是总路线的核心;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6篇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绪论,中心任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 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了解联系、发展、矛盾、量变、质变、否定等基本概 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 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四章:实践与认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7篇

社会主义

1、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背)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必须坚持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实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自治制度。

2、理论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又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必然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所以必须使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发展。

第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必须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成分,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答:

1、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2、我国目前公有制经济主要标志: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我国目前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是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它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所以公有制经济的决定地位是坚持社会之一的一个根本原则。

4、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现代化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5、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是保证其他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的条件。

6、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也是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需要。

(三)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作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个体私人和外资的成分。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史实: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口号,并得到十二大的确认。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3)1992年-南巡谈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

(六)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答: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答: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方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八)在先富后富关系上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宏观调控上是坚持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局部利益按照优等兼顾的方针全面协调。

(九)现代企业特征: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全体劳动者各尽所能的在公有制经济中从事劳动;对于劳动成果国家做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量和质领取收入。

(十一)实现实行的按劳分配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区别?

答:

1、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制是在的公有制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而实际实行的按劳分配制都是在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条件下实行的。

2、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按劳分配制是的分配方式;而实际实行的按劳分配制还有与之并存的其他分配方式。

3、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按劳分配制是在没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而实际实行的按劳分配制是在上坪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所以分配的标准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形式为标准。

4、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按劳分配制不是以货币的形式实现的;而实际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只能以货币形式实现。

(十二)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有其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有其客观必然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前提,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不再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才能根据个人付出的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这也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还不能满足人们按需分配。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和文明决定的,社会主义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自觉地第一需要,而是谋生手段。

(十三)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必然性(选择)

1、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有二种: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收入(看看书吧,不确定了)

2、按劳动力价格和价值获得的收入。

3、资产收益

4、社会成员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信息等等的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获得的利润收入。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十四)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答:实行这个制度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决定的

具体表现为: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义多种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在各种费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第二: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各种自愿的配置关系,所以也必然会有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决定了必须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请十四题结合书本看一下)

(十五)有关社会保障制度(选择)

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居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特殊困难的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与暴政的社会安全制度。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

3、特点: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福利性。

4、功能:又社会稳定功能,又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劳动力在生产功能,调节经济的功能。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8篇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一个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根本目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其内涵是:其一,坚持主权和治权的统一。

一个国家的真正统一必然是主权和治权的统一。主权离不开治权,通过治权来体现,没有治权的主权,只能是空的;治权也离不开主权,离开主权的治权,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其二,在国际上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统一后的港、澳、台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主权的组成部分,属于地方行政单位,虽有某些特殊权力,但不能行使国家的整个权力,没有对外代表国家全面行使外交、国防、宣战、媾和等权力。

其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企图。邓小平坚决地指出:“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不能没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他对台湾人民寄予深切的希望:“我们相信他们都是中国人,会站在我们民族一边维护我们民族的大局”,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外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

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邓小平还指出,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主体是很大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在10亿人口地区的社会主义,这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不同于中国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和国防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中国政府不征税;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特别行政区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以及外国人和侨胞在此地的私人投资等,均予以法律保护;台湾特别行政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到台湾去。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邓小平在构想“一国两制”之初,就明确表示台、港、澳回归后,要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的现行制度。邓小平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的思想,明确写进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9篇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答:错误。

(l)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答: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5、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

(l)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3)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

(l)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7、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答.正确。

(l)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

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8、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答:错误。

(l)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9、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答:错误。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10、劳动创造了人。答: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11、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12、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答:错误。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即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结成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不是思想关系,当然不属于意识形态。

(2)从生产关系的构成来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显然,这些内容都是一种物质的经济关系。

(3)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只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10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党的基本路线

一、史实(选择)

1、马克思说法:

c)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d)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

e)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2、列宁的说法:列宁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成为社会主义,同时把社会主义又分为初级形式的和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

3、-把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

(1)不发达社会主义

(2)比较发达社会主义

4、1979年9月叶剑英初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6、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阐述了党的初级阶段的系统纲领。

二、理论题

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破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2)之所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为了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这只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做到。

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3、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简答)

答:

(1)、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动力。

(2)、所谓改革就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内部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反应,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的。

(3)、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质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有两层含义,其一,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1956年的三大改造来说,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的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的方面,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其二,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进行的全面改革。其三,社会主义的改革从它的广泛和深刻性方面来说,也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并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

4、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不能将他们机械一割裂。

(2)三者关系是,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破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

《2》之所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因为: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因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为了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这只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做到。

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是改革开放。

4、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动力?(简答)

答:

(1)、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动力。

(2)、所谓改革就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内部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反应,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解决的。

(3)、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质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有两层含义,其一,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1956年的三大改造来说,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的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的方面,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其二,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进行的全面改革。其三,社会主义的改革从它的广泛和深刻性方面来说,也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并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

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辩证的有机整体,不能将他们机械一割裂。

(2)三者关系是,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 第11篇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自然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了。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主要派别

按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錾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瞌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同一性,即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可知论;反之,认为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之间不具有同一性,即人们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就是不可知论。与此同时,哲学还要求回答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这也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德国古典哲学,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强调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强调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从理论上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的意义与作用,并把实践范畴看作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坚持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论证自己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关键和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全部的哲学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自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第三,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

第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四个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实践是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任何能够给所有问题提供最后答案的所谓“终极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丰富和修正自己,才能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一,就社会发展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武器。马克

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走好人生道路。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说明:①物质是哲学范畴,不是自然科学概念。②物质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③物是可以认识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9、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第一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第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另一方面,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两者是统一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

第三,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它是相对于事物显著变动状态来说的。

第四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就物质运动的.具笋

形态来说,它还有静止的一面,它是局部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挈,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霍上学。

10、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劳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发展为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随着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刺激感应性发展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随着高等动物向人类的演化,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演变为人类的意识。总之,意识是经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一直到出现高度完

善的物质——人脑的时候才产生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劳动和语言一起,使猿的大脑逐渐演变成人的大脑。意识是人脑产生出来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会形成意识。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因而也不会有意识。

.

1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不仅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意识又反过来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进程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①意识能透过现象达到本质,这是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②意识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这是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和目的上。在物质世界中,以什么为认识对象,达到什么目的,取决于不同人的主观意识。②表现在造客观世界中人们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预见性。表现在对人自身生理机能的控制和影响上

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要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又是以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为重要条件,因为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发现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②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③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的各种具体存在形式。物质是永恒存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便是二元论观点。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这显然是错误的。

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相关

推荐访问:成人高考 复习 政治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11篇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通用11篇) 成人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