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热门9篇

时间:2023-06-26 09: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第1篇《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热门9篇,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热门9篇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1篇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中,表现个人修养的语句是: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则》中,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人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人精神面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人和平相处、幸福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热情待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都来关心渔人的语句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爱莲说》

《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来写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或: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借莲形象写君子心胸豁达,通晓事理,行为方正,德名远播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中,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两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

《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清新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中,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或: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引用了两个典故)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中,起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峡》

《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沿溯阻绝。

《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特点的语句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峡》中,描写秋季的特点的语句的是:林寒涧肃。

《三峡》中,描写三峡总的特点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之疾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突出庭院景色的语句是:积水空明。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中,写潭边茂盛的植物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小石潭记》中,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中,借景生情,寄寓自己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中形容溪身形状的语句是: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中,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语句是:犬牙差互。

《马说》

《马说》中,点明千里马被埋没(或: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或:点明"相马者"的弊病的语句)的原因的语句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马说》中,作者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材比作"千里马";而以伯乐自喻指的是:能识别人材的封建统治者。

《马说》中,点明千里马终生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或: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之四时"景色的语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醉翁亭记》中,常用来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的语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语句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中,描写滁人出游的语句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宴的语句是: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中,描写众宾欢乐的语句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醉的语句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广阔浩渺气势的语句是(或:从空间写洞庭湖景色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写尽湖山景色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或: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语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语句(或:与"喜"相照应的语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岳阳楼记》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中,写出作"岳阳楼记"缘由的语句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相照应的语句是: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中,与"悲"相照应的语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岳阳楼记》中,景物描写中最能体现"悲、喜"二字的语句分别是:虎啸猿啼,渔歌互答。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中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鱼我所欲也》中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概括成一个成语是:嗟来之食。

《鱼我所欲也》点明"舍生"的原因的语句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出师表》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最终政治愿望的语句(或: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中,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语句是:亲小人,远贤臣。

《出师表》中,诸葛亮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两汉兴衰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中,写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其中"大事"所指是(用一个典故作答):白帝城托孤。

《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是方式,最能表现这种极深的感恩图报感情的语句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情真意切,是诸葛亮耿耿忠心的写照,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表》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语句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取信于民的措施的语句是(或:"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或: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中,点明曹刿入见鲁庄公原因的语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对话,强调作战取得胜利,必须取信于民的政治观点。

《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x机的语句是:彼竭我盈。

《曹刿论战》中,说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语句是: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中,全文的中心是(或:写作此文的目的):勉励后学。

《送东阳马生序》中,从内容看,"马生"应叫君则,与作者的关系是乡人子。

《送东阳马生序》中,点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语句是: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2篇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

常见多音字例释

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nán

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shǔ

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

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wéi

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

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shǎo

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

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shě

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háo

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积累卡片: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 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 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 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 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 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 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 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

熙 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 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 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圉 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 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 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 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 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 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 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 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 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 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 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 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 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 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 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 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辩 辨 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得 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与 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 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 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 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遍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3篇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二、通假字归纳:

(1)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

(2)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

(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

(5)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上)——《木兰诗》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还有)——《核舟记》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核舟记》

(1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

(1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放)——《核舟记》

(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

(13)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6)汤熨之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

(18)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

(19)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陷)——《出师表》

(20)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出师表》

(2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马说》

(2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本领)——《马说》

(23)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价钱)——《卖炭翁》

(24)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25)百废具兴。("具"通"俱":都,全都)——《岳阳楼记》

(2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公输》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公输》

(28)公输盘诎。(“诎”通“屈”:折服)——《公输》

(29)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始得西山宴游记》

(30)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峡江寺飞泉亭记》

(3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6)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口技》

(37)持其赀去。(“赀”通“资”:资材)——《越巫》

(38)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吗)——《陈太丘与友期》

(39)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40)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闲情记趣》

(41)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晏子故事两篇》

(4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晏子故事两篇》

(43)圣人非所熙也。(“熙”通“嬉”:开玩笑)——《晏子故事两篇》

(44)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寓言四则之买椟还珠》

(45)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寓言四则之滥竽充数》

(4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4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48)屏弃而不用。(“屏”通“摒”:摒弃)——《为学》

(三)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

(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

(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

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包括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

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

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

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

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

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包括

程度副词:

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

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

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

范围副词: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

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

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

时间副词: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

情态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

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

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

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

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

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

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

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

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D. 表结构的虚词。

结构助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

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

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四)文言虚词举例

①、之

(1)结构助词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的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语气助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补充音节,无实在意义。

②其

作副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还是

○3以

作介词

“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凭借

作连词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由于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用来

4. 而

作连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判断关系和修饰关系。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表顺承关系,不译

5. 乃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作“于是、就”讲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关系的动词,作“是”讲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表人称的代词,作“你的”讲

6. 于

作介词用,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意义各不相同。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到

“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比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给

7. 为

作介词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替、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被

作助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表句末语气,不译

⑨所

所与“以”结合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

作介词结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⑩乎

作语气助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吗

作介词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相当于“于”,作“对”讲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4篇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2、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A、“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B、“为……所……”“为所”句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5篇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耳 语气词: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何 ①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乎 ①语气词: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其 ①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遂 副词: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已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以 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矣 语气词: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输》)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于 介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表示

三、多音字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例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中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

即“表”中范例。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6篇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仁道)

③策之不以其道(正确方法)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⑤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道理)

居:①不可久居(停留)

②面山而居(居住)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

④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在,坐)

毕:①吾与汝毕力平险(竭尽)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部,完全)

亡:①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死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④亡羊补牢(失去,丢失)

绝:①以为妙绝(极点)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③佛印绝类弥勒(非常,极)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

⑤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故: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

②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因此)

意: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②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诚:①帝感其诚(诚心)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确实)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

易: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

顾: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举:①举大计亦死(发动)

②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

分:①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②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③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去:①一狼径去(走开,离去)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业: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达: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到,达到)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志,显达)

当:①当奖率三军(应当)

②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介词,在)

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到达)

②初极狭,才通人(非常,很)

③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

益: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会: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合,聚会)

②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兵: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

②可汗大点兵(军队)

③上使外将兵(兵士)

度:①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揣度,推测,估计)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过)

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量词,表示次数)

方:①方七百里,高万仞(方圆)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刚,将要)

固: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尽: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完,消失)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毫无保留)

称: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称赞,赞赏)

②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光:①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②仿佛若有光(光线,光亮)

出: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出去)

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露出)

策:①执策而临之(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③策勋十二转(记录)

归: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回去)

从:①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学习)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随,跟从)

③从民欲也(依从)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着,随着)

还:①还于旧都(返回,迁回)

②计日以还(归还,交还)

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环:①四面竹树环合(围绕)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

③如鸣珮环(玉环)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吃)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喂养)

舍: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表示离开)

②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然(房舍,房屋)

胜:①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美好的,壮丽的)

②臣不胜受恩感激(能够承受)

师: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②齐师伐我(军队)

使:①送元二使安西(出使)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叫,让)

通:①初极狭,才通人(使……通过)

②政通人和(顺利,顺畅)

③中通外直(贯通,通透)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间: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间)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⑤遂与外人间(jiàn)隔(隔绝,隔开)

具:①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良: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真,实在)

②此皆良实(善良)

谓:①太守谓谁(是)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叫做,称为)

寻: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随即)

志:①必先苦其心志(志向,意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安:①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②衣食所安(养)

作: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③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振作)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③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

④黄发(fà)垂髫,并怡然自乐(头发)

信: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实情)

忍:①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②动心忍性(使……坚强)

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闻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取名)

朝:①朝服衣冠,窥镜自视(早晨)

②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旦:①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第二天)

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季)

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将:①将欲行(副词,将要)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

③上使外将兵(带兵)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

③召令徒属(部下)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许:①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②杂然相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上下)

数:①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②扶苏以数谏故(多次,屡次)

③夹岸数百步(几)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7篇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用作助词: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0XX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20XX中考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被。例:受制于人。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8篇

知识点总结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

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xíng

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nán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wé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hǎo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háo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jiān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20XX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复习之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异读字例释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0XX中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考点复习之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积累卡片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 第9篇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二、常用虚词

知识点总结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耳语气词: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何①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乎①语气词: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其①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虽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遂副词: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以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矣语气词:表示已然,可译为“了”。

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输》)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介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表示

三、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常见多音字例释

行 xíng

①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运动 天行有常(《荀子。天论》)

háng

①路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②行列 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

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难 nán 困难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nàn 患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数 shǔ ①动词,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②数落,列举罪状 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shù 作数词用,译为“几” 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shuò副词,屡次,多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为 wéi①制,造,做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②充当,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③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④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称为,叫做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⑥著,写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⑦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wèi①介词,为,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③为此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④连词,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骑 qí 动词,骑马 其子好骑(《塞翁失马》)

jì 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少 shǎo①名词,少数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②不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

③稍微 宾客意少舒(《口技》)

④少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小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

好 hǎo ①容貌美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②相善,交好 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hào 爱好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舍 shě 舍弃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shè 房屋 又渐如高舍(《山市》)

号 háo 大声喊叫 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声哭 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

hào ①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②称号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间 jiān ①中间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

②表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④离间 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异读字

知识点总结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异读字例释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 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ò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 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 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罢 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例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例

必看!20X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中考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例: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

即“表”中范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推荐访问:文言文 知识点 中考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热门9篇 文言文中考知识点(热门9篇) 文言文中考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