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小学语文案例16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3 14:05:05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语文案例第1篇教学理念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角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案例1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案例16篇

小学语文案例 第1篇

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在美术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朝着目标和方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五角星》活动一(寻找不同质感的物体,如麻绳,纺织品,硬币,树叶等,用蜡笔或铅笔拓印的方法制作肌理图,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并通过操作,经历和体验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体会拓印带来的乐趣和美感,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五角星》这一课活动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来认识、发现和体验实物纹理所具有立体感、浮雕感和形式的美感,在运用蜡笔等工具皴涂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形象,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形式拓印,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

学生活跃了起来,相互说着魔术的神奇。

师:那老师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好吗?

学生安静下来,注意力集中了。

师:看,我手中有张纸,两面都是空白的,(师出示一片树叶)现在老师要把这片树叶变到纸上去,告诉我,你们想要什么颜色的?

生1:红色的。

生2:树叶变黄了,我想让它还是绿色。

生3:我想让树叶上有各种颜色。

师:哪儿有彩色的树叶,当然,只要想到一定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一定行。

教师拿出大部分同学选择的绿色,并悄悄地拿出另一片树叶放在纸下,用蜡笔拓印。

师:瞧,一片新的绿叶变出来了。

师:大家想知道怎样变吗?

生:想。

教师将纸挪开,呈现纸下的树叶。

生:原来老师是印的,我也会了。

师:大家可以试一试。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学生动手拓印。(教室伴随音乐)

结果:有的同学拓印成功,纹理清晰,有的却没有出现纹理。

师: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

2.请拓印好的学生演示拓印过程。

生:把树叶反面向上放好,盖上纸,用手按好后,再用蜡笔平涂。

大家一起夸夸拓印成功的同学,并找自己失败的原因。

生1:我的树叶是正面朝上了。

生2:我一涂,树叶、纸动了。

……

3.质疑,体验纹理。

师:树叶为什么要反面朝上才能拓印出纹理呢?大家摸一摸树叶的两面,有什么感觉?

生:正面光滑一些,反面不平不光滑。

师:大家真聪明,树叶反面有许多纹理,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我们在拓印时只有拓印反面才能印出漂亮的纹理,而正面没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拓印不出花纹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有美丽的纹理,都可以拓印出来。

电脑课件展示,让学生拓展思维。

师:大家觉得美吗?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你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拓印?

教师将物品(麻布,纺织品,硬币,各种树叶)按小组分发,让学生摸,体验纹理,找出能拓印的物品。

师: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你想拓印的物品,开始拓印吧。

4.鼓励创造,体现个性。

师:在刚上课时,有同学想要彩色树叶,现在动手试试,看看谁能作业变得更漂亮.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感染全体学生不断创新.

结果:有的学生将树叶拓印成一朵盛开的花,有的印出彩色的树叶,有的将硬币印成五环……

师:大家除了用蜡笔拓印还可以用什么拓印也能让花纹展现出来呢?

生1:我今天没有带蜡笔,用铅笔侧着涂也可以印出花纹.

生2: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把东西直接盖在橡皮泥上,也能印出花纹.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做法.

分小组将各自表现的材质效果进行剪贴拼组。

三.总结

展现拼组图,进行评比。

师:这节课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今天我们的方法叫拓印.(板书课题:拓印)

师:你们觉得拓印有趣吗?

生:有趣.

师:大家下课后还可以去找更多有漂亮纹理的物品,把它变成美丽的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课堂成为了同学们的乐园.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让师生共同受益.

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特别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在本课活动之初,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看过变魔术吗?喜欢看吗?”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要变魔术”,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带着兴趣去发现了秘密——拓印,就能在活动中不断体验拓印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拓印的喜悦,让学生在趣的引导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去创造,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小学语文案例 第2篇

执教三个年头,很多课文都让自己必须用很多的时间去探索、去研究。听了阴老师的《乌鸦喝水》这一课后,我觉得阴老师能够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教学中,阴老师始终以“读”为本,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读懂、读好、读活,在诵读中“喝着水”。

一、在诵读中学习语言。

对于处在起步阅读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阴老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再说一说你知道什么。

(生读句子)

生:我知道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你能说一说口渴的感觉怎样?

生:口渴时我感觉很难受。

生:我口渴时会很着急,会忍不住想找水喝。

师:那乌鸦会怎么做呢?

生:会到处找水喝。

师:谁来演一演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学生表演边飞边找的动作)

师:小乌鸦真是又渴又累,心里很着急,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两位学生没有把“到处”读好,师范读,接下来个别读和齐读,读出乌鸦的着急,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口渴的感受,理解“口渴”;
再抓住课文一个关键词“到处”,指导学生演好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老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好“到处”,当学生读不到位时,老师范读,用重音和拉长音节相结合的方法把乌鸦疲惫的心与焦急的情通过有声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和自己反复练读中,体验到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

教学片断二

师:(出示盛有半瓶水的瓶子)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水了吗?

生:找到了。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找到水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高兴)

师:你们看看,瓶子里有水,乌鸦可高兴了,这下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生:不行,乌鸦它喝不着水。

师:为什么?

生: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乌鸦喝不着水。

师:如果你是小乌鸦,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会很难受,更着急。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生:(用难过的口气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师:你能把“怎么办呢?”再读一读吗?(师先轻轻读出“怎么”,读到“办”字加强音量,“呢”的尾音拉长。)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怎么办呢?

师: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投入地读)

这个环节的教学,老师通过对话、朗读让学生真切体验了乌鸦从高兴到失望的心情,“怎么办呢?”是乌鸦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表示,老师在课堂上细心地捕捉到学生不易读好之处,不着痕迹地进行读书指导,感悟问句的读法,使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在实践中感悟体验。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学片断三:

师:乌鸦怎么办?它想出办法了吗?它看见什么了?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喜悦)

师:乌鸦是怎么做的?

(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拿起小石子演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一个一个是放两个吗?

生:不是放两个,而是放很多小石子,小石子太少了,乌鸦是喝不到水的。

师:那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当着小乌鸦,动手做实验,看一看能不能喝着水?请大家注意,在实验中要认真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教师辅导。

师: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想来采访各位小乌鸦:小乌鸦,你好,你是怎么做实验的?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生:我发现放进小石子,水就一点儿一点儿地升高,放了很多小石子后,水满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

师:真是一位认真观察的小乌鸦。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

生:不是,水是渐渐升高的。

师:你能给“渐渐”换一个说法吗?

生:慢慢,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

师:你能用上“渐渐”说一句话?

生:小树渐渐长高了。

生:小朋友渐渐长大了。

生:我的脚渐渐长大,鞋子渐渐变短了。

……

师:我们在读“渐渐”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慢一点,让人家知道水在慢慢升高。

(该生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样?

生:我感觉水在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很高兴。

生:我感觉乌鸦喝着水很舒服。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在这个片断中,老师先让学生扮演乌鸦,自己动手做实验,体验乌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中学生认真观察水位的变化,感受水位渐渐升高的现象及水升高的原因;
接着老师让学生给“渐渐”换词,理解“渐渐”的含义之后,请学生运用“渐渐”说句子,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学生在换词、理解词义、用词说句子等语言实践中,掌握了词语意思,学会该词的用法,词语教学扎实、有效。老师在精心创设的场景中,通过平等对话,调动“小乌鸦”们的读书欲望,让“小乌鸦”们在读书实践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忘情、忘我地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将乌鸦在喝着水后的高兴心情和内心的满足感传达出来,大家在一起享受乌鸦喝着水的乐趣,收获愉悦,体验成功。

听了阴老师的课,我觉得语文教学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让语文教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在诵读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小学语文案例 第3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学写“拾”、“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鸟岛、对鸟类的喜爱之情,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知道要爱护鸟类。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朗读品味,想象和感悟鸟岛的景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鸟岛、鸟类的喜爱之情,知道要爱护鸟类。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鸟岛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哪里?哪个小朋友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

2、其他小导游来补充。(课前查阅资料情况的交流)

3、这是一座怎样的鸟岛?(理解:闻名中外)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走进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2、有多少鸟儿飞来鸟岛呢?鸟儿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它们是约定好了,一起飞来鸟岛的吗?(理解:陆续)

4、谁来做一只飞来鸟岛的鸟儿,读好这句话?

5、鸟儿,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来鸟岛呢?(体会鸟儿们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的温馨画面)

6、喜欢春天的鸟岛吗?齐读第二段,读出喜欢和快乐。

三、品读第三段

1、春天的鸟岛生机勃勃,转眼间到了六月,夏天的鸟岛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六月的鸟岛什么样?

3、出示第一句,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鸟多。

4、汇报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介绍岛上的鸟儿。

5、猜猜看,这么多鸟在岛上干什么呢?

说话练习: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真是()!

6、鸟儿真多啊,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鸟的世界?

7、鸟岛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8、你从哪里看出窝多的呢?(理解密密麻麻、一个挨一个)

9、你又是怎么知道蛋多的呢?

10、让我们把六月的鸟岛好好游览一回吧!齐读第三段。

11、欣赏画面,说说感受。

旅游到此结束了,多可爱的小鸟啊,我们捉几只回去养养,可以吗?多漂亮的鸟蛋啊,带回家做纪念吧,行吗?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

2、齐读第四段,出示:

没有人去碰,因为xx。

因为xx,所以xx。

3、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行动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才能拥有美丽的大自然。

五、学写生字“类”、“拾”

1、分析字形、结构。

2、交流记忆方法

3、说说书写注意点

4、范写。

5、生练写。

6、展评。

小学语文案例 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

3.情感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每天能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你认为什么是幸福呢?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阅读导航。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交流汇报。

(1)认读词语

彼此疏通砌成清澈诧异强健痕迹耕地

(2)课文写十年前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三、阅读感悟

1.理清起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三个牧童把一口老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

(2).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指名几个学生读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4).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喝。从而得到了祝福,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为了弄懂这个问题,真是各奔东西。

2、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画出他们的幸福感悟。

3、学生汇报交流

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4、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5.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

(2).那他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读有关语句,说自己的理解。

过渡: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想知道徐老师的幸福感悟吗?我们一起分享吧!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

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

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

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2.孩子们,你们的幸福感悟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3.师总结: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五、作业设计

排练课本剧《幸福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十年前挖砌水井快乐兴奋

学做医生帮助别人

十年中辛勤工作对人有用对人有益快乐自己

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十年后再次相见畅谈幸福

小学语文案例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叙事诗《贫苦人》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指导观察字写得是否正确,工整,是否写得美观,并引导学生发现词语分类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理清故事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呢,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对于主人公桑娜,通过预习,你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年级下册桑娜给你留下的印象?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1.默读课文2.找到相关内容的段落3.画出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和句子4.再带着体会朗读朗读。

自学后请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三)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能读好这几段话,就理解了这几段话的意思。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你从哪儿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呢?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四)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篇短篇小说,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却把它写成了一首叙事诗,让我们来看看桑娜的忐忑不安雨果是怎么写的,有兴趣的同学跟着录音读一读。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案例 第6篇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放小鸟》教学案例反思

平遥实验小学 左彩霞

缘起: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的体验与陶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融会起来,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二册第十五课《放小鸟》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美散文,不但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而且准确妥帖,耐人寻味。课文通过描写“我”关养小鸟与放归小鸟的经过,告诉人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护小鸟、让鸟自由飞翔的童心。在教学中,我通过课文插图,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陶醉于故事情节中,再设身处地地为小鸟着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案例: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着图,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再也不想在这儿呆了,快救我出去吧!”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快救我,我一分钟也不想在这儿呆了,我想回家。”

……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妈妈可找到你了。”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妈妈找了你好久了。别怕,我这就来救你。”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不听话!”

……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体会与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喜欢想象,富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上述案例中,执教者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想、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也与语言得到了同步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小学语文案例 第7篇

【教材说明】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案例记录】

师:文中作者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每一个场景。现在,有人把每个场景都画了一幅画,想欣赏一下吗?(生:想)想拥有吗?(生:更想)

师:你最希望你自己拥有哪一幅画呢?为什么?(生谈各自想法)

师:想要拥有必须得要付出。请你为自己最喜欢、最想拥有的那幅画拟个名字,并且想象着说一说它美在那里?比一比谁选择的画最美。可以与其它兴趣相投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也可以自己单独完成。

(生行动)

班级汇报。(略)

师: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梦寐以求的名画。

(出示课件,师生欣赏)

师: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难怪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的语言欣赏这优美的画卷吧!(师生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谈一谈你此刻的感受。(生谈)

师:是啊!如此美妙恬静的乡村生活!只有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拥有它!庆幸的是我们欣赏了它,并真正拥有了它,所以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自豪地说一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后反思】

在阅读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引导学生品味出来,反而让学生害怕上了这个学习任务,所以只有想其它的方法来遮掩一下自己的笨,这节课上只是仅仅采用了一个比赛的方式,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雨后春笋图”、“

群鸭戏水图”、“月明人静图”等,而且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品味则更是精彩,如“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不吃惊”中的“吃惊”。刘煜同学因喜欢“雨后春笋图”竟还搬出了郑燮的《竹石》一诗!学生的思维活跃得几乎令我不敢相信!教参上品析的几个句子学生全部都自己品出来了,而且还很有“味儿”!另外,他们还很非常有创意地把现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较,谈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思维彻底被解放了!而如果按我的水平引导学生去品味,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所以我自豪地想,如果我“笨”,那么我可以努力地想方设法地将品味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散发出的夺目光芒来掩盖住他们的“笨老师”!

小学语文案例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媒体: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

三,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 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 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 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 (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小学语文案例 第9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发、硎(xíng)、澌

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
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
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
“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的责任

少年中国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

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小学语文案例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2个。积累词语7个。积累句子1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3、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2个。积累词语7个。积累句子1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预习:读通课文,学认生字

积累:积累词语7个。积累句子1句。

教学准备:

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引出课题:

1、教师: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所以今天在上新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来猜一个谜语:(一边说谜面一边出示媒体1)

谜面:远看像个红皮球,近看是个大火球。帮助植物来生长,带给人们光和热!

2、教师:大家猜出答案了吗?(指名回答)对了,是太阳!

3、教师:老师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关于“太阳”的歌曲《种太阳》(出示媒体2)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学生表演唱《种太阳》)

4、教师过渡:你们喜欢这首歌吗?喜欢太阳吗?(教师启发: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呀?)

5、教师过渡:老师这里有一幅画,你们看着这幅美丽的图画,说说太阳带给我们什么?(出示媒体3)(教师启发:你看,太阳照在小草上,小草变绿了。)

6、教师提问: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温暖的世界会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学生交流)

7、教师小结: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阳光、充满温暖,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的温暖而又明亮。

8、教师过渡介绍诗歌的作者:今天,老师就要向大家来介绍一位同样心里充满了阳光,热爱生活的诗人,他的名字叫——艾青。(出示媒体4)

9、指名读艾青的生平简介。

10、教师过渡:艾青爷爷是一个很热爱生活、和喜欢孩子的人,他为我们创作了许多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媒体5、6、7、8)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听老师配乐朗读。教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启发:可以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方面来感受太阳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3、请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4、检查生字:(出示两个生字)

教师:看,我们的知识小精灵有给我们送考题来了,看看今年有哪些聪明的小朋友能得到她的礼物。

出示题目:

(1)请你动动脑筋,想想这两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们?提示:形象法

(2)请你把“睫”字的部首换成别的部首变成另外的字。

(3)这两个生字宝宝有什么地方容易写错的,请你提醒大家。

(4)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

5、学习小组交流。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这篇诗歌分为四段,老师分别请四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请其他的小朋友当评委。看看谁读得好。

2、教师指导朗读。

3、再请学生自读诗歌。

4、分小组读诗歌。

5、老师和学生配合着读诗歌。

6、配乐读诗歌。

7、加上自己的动作来表演诗歌。

四、背诵诗歌:

1、教师过渡:这首诗写得真美啊!你们能不看书来背一背吗?老师这里有一些提示(出示提示诗歌)你们可以看着投影来试一试。

2、学生起立表演。

五、发散思维训练:

艾青爷爷的诗写得真好啊!我们班上也有不少喜欢诗歌的小朋友,今天老师就请你们在座的来当一回小诗人。写一首《月亮的话》(出示媒体)

小学语文案例 第11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案例 第12篇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案例 第1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
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
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 佛香阁 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 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 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 “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 桥洞多 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
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
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案例 第14篇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小学语文案例 第15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
“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
“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
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

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
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小学语文案例 第16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案例 小学语文案例16篇 小学语文案例(精选16篇) 小学语文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