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汉藏文化的使者,藏学研究的专家

时间:2023-01-19 0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zv^F事迹、学术成果和藏学研究成果,以缅怀他一生的功德业绩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蒲文成先生于1942年11月19日出生在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的蒲家壕村。5岁起,蒲文成先生的祖父就要他和大哥、二哥一起读书识字,决意不让他们像前辈一样永远当庄稼人。祖父要求十分严厉,教授《百家姓》《农用杂字》之类的读本,主要是认字、写字,每天规定字数,要求熟记,第二天早晨要在院落地面上把规定的字背写出来。就这样,6岁上小学前,已经认识不少字,也算是学前启蒙教育。1949年秋青海解放前夕,解放军从兰州进驻西宁,途经家乡,有一天一部分战士住宿他家,有位解放军叔叔见他会识字,非常喜欢他,送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1952年,他在本村的初级小学毕业,要到离家10华里的高庙完全小学走读上学,每日早出晚归。1955年完小毕业,他顺利考入乐都一中。入学前家里发生了一场灾难,祖父因车祸被压断了双腿,使原本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蒲文成先生生活在一个多兄妹家庭,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加上残疾的祖父和被裹成小脚的祖母,全靠父母的一点农业收入糊口。于是,他开始了极其艰苦的中学生活。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习费用,每月需缴12.4元的伙食费,这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因此他周六下午徒步15公里回家,周日背一周勉强够吃的干粮、炒面到学校,每餐是干粮炒面和开水。对家人来说,每天吃到干粮,是最优厚的待遇了,用不着吃糠咽菜。为了度过上学时的艰难,减轻家庭的负担,每个寒暑假他都在外打工,曾守过菜园子,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在火车站当服务员……作业本是原来用过的本子翻新再用,没有换洗的衣服。但苦难却是人生的财富,艰苦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格,也有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永远与他们心连心。艰苦更使他懂得刻苦学习才是农家孩子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改变贫穷的唯一途径,他一直用勤奋苦学、获取优异成绩来弥补经济上的贫困,中学期间一直品学兼优,得到老师们的喜爱和学校的嘉奖。1960年,因各种不利因素的组合,我国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幸运的是这年5月,学校因教师短缺,蒲文成先生和高中班的几位同学被吸收为教师,参加了工作。尽管每月只有30多元的薪酬,但生活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能缴得起伙食费,吃上热汤热饭。他先后在乐都一中、乐都二中任俄语教师;后担任小学学区临时负责人,管理下面15所小学。

1963年,家乡生活有所好转,蒲文成先生再次审视自己的学识水平与同事们的差距,决心参加高考,寻求深造学业的机会。1963年9月,蒲文成先生考入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学习藏语文专业。在少语系,他平生第一次接触到藏族文化,从此他与藏族和藏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但由于自然地理的分割,对藏民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還一无所知,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奇。他曾说,多亏老师们循循善诱,讲解我国多民族的概况和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并以喜饶嘉措、才旦夏茸等诸多大师们的事迹激励自己,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藏族语言文字和其他课程。期间他借来高年级同学的《藏族古典文学作品选》等讲义,自学完成未能讲授的教材,又找到《王若飞在狱中》《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等藏文翻译作品,细心阅读,摘抄其中的词语短句,默写记忆,使原本十分薄弱的藏语文基础逐渐牢固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几位同学查找资料,编写了一本《藏文动词手册》,虽未能达到出版要求,但这毕竟是研究性质的一种尝试,对掌握藏文动词的词义及时态变化等大有益处。

蒲文成先生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却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思想上互相鼓励,学习上互帮互学,生活上互相照顾,5年时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算是兄弟情谊,绵延意长。1965年春天,青海调整高校布局,成立青海大学,下设师范学院、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则专门培训社教积极分子。于是,他随系迁往师范学院,直至1967年毕业后,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他们到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倒淌河地区进行牧区社教试点。这时,他刚刚具有了初步的藏语文知识,被抽调参加试点,安排到茨汗达瓦公社担任秘书。蒲文成先生在尕海滩拉约亥麻公社,当时尕海滩有三个公社,除了拉约亥麻,还有措卡和茨汗达哇公社。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接触到藏族人生活的环境。蔚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憨厚好客的藏族人,牛毛编织的黑色帐篷,以及一切生产生活方式,都是那样的新奇,甚至不可思议。社教试点进行了5个多月,他与最贫穷的群众吃住在一起,白天与社员们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参与年轻人的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近半年的社教,藏族人的善良、诚实、乐观、豁达、包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深感自己对丰富深奥、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知之太少。于是,他更加刻苦学习、拜师求教,即使在“文革”的年代,也没有停止过对藏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蒲文成先生曾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尽管当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氛围下有不少违背常理、耗费时日的做法,但毕竟使他学会了吃酥油糌粑、抹牛粪、骑马等牧民的日常生活,熟悉了藏族同胞,与他们建立了感情。同时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第一次在实践中运用,得到巩固和提高,这对他后来的藏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8年秋,他和8位同学响应“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牧区”的号召,自愿到青海最艰苦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作。当年8月,他们从西宁乘汽车出发,翻越日月山,便进入了“过了日月山,眼泪流不干”的草场牧地,经过共和盆地、一眼望不到边的三塔拉戈壁,辽阔无垠、水草丰茂的切吉草原,再翻过河卡山,到大河坝、温泉,然后攀登崎岖陡峭的鄂拉山,随着地势的增高,巍峨高峻,终年积雪的阿尼玛卿雪山屹立于天地之间。告别玛卿雪山,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相对平缓的草原公路上向南行驶,穿越牧草与红色岩石相间的花石峡,经昌麻河折东,穿越狭长的东倾沟,到当时的果洛首府大武滩。

推荐访问:藏文 使者 专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