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二元对立的权欲观

时间:2023-01-17 18: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堪称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政治及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中,政治权欲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线索。而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中尤以曹操和刘备的权欲刻画最为丰富。两人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权欲。概而言之,曹操的权欲思想的核心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不惜采用各种奸诈、残暴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与他水火不容的另一位政治家刘备,则是通过大力推行仁义,施行仁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权欲。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权欲刻画最为丰富,并且截然对立的曹操与刘备的权欲观的分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我们解读文学经典的水平。

【关键词】曹操;刘备;权欲;仁义

“没有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根据作家的某种意图去再现历史生活的”,作为一部传统的历史演义,政治斗争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政治权欲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三国演义》所塑造的诸多政治家中,尤以曹操和刘备的权欲刻画最为丰富。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同为政治家,却拥有截然对立的权欲观。因此,本文试图以权欲为切入点来重新审视人物形象,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揭示两人为实现其政治权欲所走的不同道路。

一、攻城与攻心

对于想要称霸的诸侯来说,领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可以说是费尽心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首先,他抓住时机,将落难的汉献帝接回自己的领地许昌,之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布诏令使各路诸侯互相残杀,相互削弱,等待两败俱伤之后收取“渔翁之利”。如原著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趁夜袭徐郡》先使用“二虎竟食”之计欲使刘备杀吕布,结果被刘备识破。于是,又使出“驱虎吞狼”之计,驱使刘备与袁术互相残杀,其用心之阴险可见一斑。其次,他还巧立名目,让自己师出有名。曹操的父亲曹嵩和一家老小在路过徐州的时候被陶谦的手下杀害。曹操以报父仇之名,誓要攻破城池,洗荡徐州,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然而,当得知吕布偷袭自己的老巢兖州时,“操闻报,大惊曰:‘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郭嘉曰:‘主公正好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操然之。实时答书与刘备,拔寨退兵”。常言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若曹操果真是去为父报仇,又怎么可能会与刘备卖个人情呢?名为替父报仇,实则借机攻占徐州,其野心可见一斑。

反观之刘备,他想取得领土的手段并非在于攻城,而是在于攻心。换言之,就是通过仁义来收服人心,从而将自己的领土扩张变得合情合理,甚至成为众望所归。以徐州为例,曹操朝思暮想的渴望得到它。于是他以报复仇为名,攻打徐州。也正因为此,刘备才来徐州援助陶谦。陶谦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想将徐州让于刘备。而刘备则再三推辞,不肯接受。在刘备的推辞中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个“义”字。他说,自己是因为“义”才来解救徐州的,而如果趁机占领徐州的话那就是“大不义”。所以,他才一再推辞,不肯领徐州牧。陶谦临死之时第三次将徐州托付给他,他始终还是推辞。直到“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方才答应坐领徐州。此时,刘备收获得不仅仅是徐州这座城池,整座徐州城的人心也被他尽收囊中。

二、治人与仁治

作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曹操十分善于治人。为了巩固自己攫取到的政权,曹操的治人方式往往是残暴而又狠毒的。首先,对于构成潜在威胁的人,他往往先发制人,不留后患。例如,在获得荆州之初,曹操假意答应刘琮保奏天子,仍使他为荆州之主。不料,他暗地里却派人追杀刘琮母子,将其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而对他怀有异心的人,更是无一例外地被他赶尽杀绝。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讨贼密诏事泄,曹操将董承等五人的全家老小,共七百余人,全部处死。并且连已有五月身孕的董妃也活活勒死。其残暴程度简直令人发指。显而易见,对曹操而言,任何有可能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他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他正是通过这种血腥而又残暴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益。

而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与曹操水火不容的政治家刘备,他所施行的方案就是“仁治”,即以人为本,待人以仁。每当新获得城池后,对于前任故主,他不会像曹操一样大开杀戒,而是宽厚待人。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中,零陵太守刘度归降后,刘备仍使刘度任太守之职。又如他取得西川后,没有杀害原来的故主刘璋,而是将他派往荆州安置。对待自己的下属,他诚信宽厚,以德服人,手下人大都能为他效力终生,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刘备一生主要的谋士有三个:徐庶、庞统、诸葛亮。徐庶被骗进了曹营,庞统跟随刘备不久便阵亡。因此,诸葛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刘备阵营中的智慧支柱。那么,刘备是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呢?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一回中写到“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请孔明出山之后,刘备自己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从这句话中,他对孔明的倚重程度便可见一斑。而诸葛亮也的确没有辜负刘备的倚重。“刘备只是在得到诸葛亮的大力帮助后其寄人篱下、饱受磨难的命运才逐渐有了改变”。正是有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刘备才能常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反观曹操一方,荀彧跟随了曹操大半生,他才智过人,屡出良谋,被曹操赞为是自己的“子房”(即张良,助汉高祖皇帝刘邦成就霸业的关键谋士)。可就是这样一个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股肱之臣,只因他反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曹操便全然不念往日之功,将他赐死。这又一次印证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的信条。

对待百姓,刘备更是爱民如子,与民秋毫无犯。即便是在情势危急的时刻,他仍然不忍舍弃百姓。刘备从新野带领着数万百姓逃难,日行只有十余里,而曹操的铁骑就在后面追赶。众将都劝刘备舍弃百姓,先走为上。可刘备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绝不能弃百姓于不顾。正因为这样,刘备才能深得民心,“使其在下层社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占据了“人和”的优势,在北有曹操,南有孙权的情况下,三分天下,建立起自己的一方政权。

三、结语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实现对政治权欲的追求,有着共同初衷的曹操与刘备,走上了两条全然不同的道路来实现自己政治目的。曹操的政治权欲观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信义可讲。因而在小说中,曹操常被人称为“汉贼”。刘备则与之截然相反,他视仁义为自己的生命,为了仁义,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因而在世人心中,他是仁德及人的“刘皇叔”。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到曹操与刘备也必然具备作为政治家的同一性。就实质来说,残暴也好,仁义也好,无非都是政治家想要达成自己政治目的一种手段。“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要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欲,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统治阶级对下层的压迫。

【参考文献】

[1] 李庆西. 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兼谈如何看待毛氏修订《三国演义》[J]. 文学评论, 1982(4): 3-17.

[2] 王建平.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忍术”[J]. 名作欣赏, 2012(12): 19-22.

[3] 贾红卫, 余 渊, 刘 磊. 试论刘备以仁治为本的领导观[J]. 社科纵横, 2011,26(11): 46-47.

[4] 陶德麟, 王展飞, 徐征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34.

【作者简介】

任晓茜(1991—),女,河北省深州市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

推荐访问:浅析 刘备 演义 对立 中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