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分析

时间:2023-01-17 16:55:05 来源:网友投稿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自发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三国演义》篇幅较长,学生要完整阅读整部小说需要一定的兴趣和耐心,很多学生看了几次就不想往下看了。大多数学生看完一遍还记不住故事情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阅读呢?笔者进行了尝试。

最初,采用极为单一的方式布置学生一个月读三十回的《三国演义》,然后在三地五校联考中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而用这种形式来督促学生阅读,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为阅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平时似乎也挤不出时间来阅读名著,同时觉得看完后还不一定会考,所以采用现成的辅导书记些情节应对考试。

这样的指导,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检查作业。新课标要求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应该认为布置阅读任务就完成了教师在名著阅读指导中的作用,剩下的就是依靠学生独立自主。面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身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只有教师对作品喜爱并熟悉,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再次阅读作品,通过自己切身的阅读体验,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所以,与学生一起阅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次,教师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安排两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读完作品,他们每天不用花太多时间,但能坚持每天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完成整部小说的阅读。具体的操作是:按学号轮流讲《三国演义》,每堂课每人讲一回,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内容是对该回的概括,并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鉴赏。为了监督学生是否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当堂提问或者同学之间互问该回中的相关内容来考查。

通过教师的参与及监督,学生每天基本能完成《三国演义》阅读计划。经过两个学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对《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阅读。但是,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演讲的学生对该回内容的概括难以把握重点,概括的随意性比较明显,主要情节无法凸显。第二,对于鉴赏,大部分演讲的学生是从网上查阅,直接照搬,缺乏探究。第三,学生缺少概括故事情节的训练,容易忘记小说的主要情节。

针对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调整。

一、制订阅读计划

长篇名著的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所以教师要对阅读时间作统筹安排。阅读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两周安排一节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课外每天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强化抓住点滴时间进行阅读的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王涧老师曾说:“在独立阅读刚起步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这就需要教师对名著阅读作出合理的布置。无序则忙,忙而无功;有序则进,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指导《三国演义》课外阅读的计划,以供同人参考。

1.閱读任务

(1)了解《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情况;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关注重点情节的细节;

(3)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并能全面认识人物;

(4)赏析《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及写作手法;

(5)养成阅读长篇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时间安排

一学期(包括寒假或暑假)。

3.阅读方法

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4.实施步骤

第一周导读。初步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故事激趣;读书笔记的写作指导。

第二周:故事会。讲述我最喜爱的故事。

第三周:辩论会。辩一辩“三国争锋,谁是英雄”。

第四周:历史讲座。还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第五周:知识竞赛。

第六周:读书笔记的汇报总结。

学生到底能否坚持阅读主要看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否坚持不懈地注重阅读。教师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策划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主要完成三件事:

第一,精心准备好每一堂阅读课。语文课时少,所以只能每两周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而能否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阅读兴趣,主要还是看教师对这周阅读课的指导效果。

每一节阅读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并安排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课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一个阶段阅读情况的检查。

第二,每周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虽然定了计划,但还是要关注学生每周是否能完成,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地调整计划。因此教师是统筹整个阅读过程的指导者,不仅要指导阅读而且也要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教会学生如何去作圈点、评注、卡片、摘要、笔记等。

第三,与学生同步阅读文本,探讨思考。只有与学生同步阅读,教师才能解答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并能与学生共同思考,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可能全部加以解答,但是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分组探讨。笔者认为,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问题,学生自然会找到答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完全强加给学生。

二、传授学生概括情节的方法

1.以回目为突破口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每一回目实际上都是对本回故事的高度概括,重视回目才能对情节的概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以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为例,回目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通过回目我们就可知几个关键要素:人物是刘、关、张;地点是桃园;事件是结义。在概括故事情节时,一定要时刻记住回目,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抓住回目透露的信息,就能对情节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2.梳理起因、经过、结果

还是以《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为例。

起因: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宦官專权,导致张角三兄弟举事犯幽州。

经过:幽州太守发榜招募义兵,刘备见榜文长叹时遇张飞,二人遂入店饮酒,正饮间,又遇关羽来应募,三人志投意合。

结果:三人于次日在张飞的桃园宴饮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三、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与鉴赏的角度

1.将不解之处作为探究点

探究不是强调对作品内容挖掘的深度与广度,而应侧重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思想上统一认识后,学生不再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被教师和同学认为是肤浅的,所以很多学生都愿意阅读完后提出问题。例如,袁绍怎么能轻易用计谋骗取韩馥交出冀州?董卓为人残暴,人人欲杀之而后快,蔡邕为何还要为他的死而哭泣,反送了性命?为什么有人不同意王朗救白虎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然后在演讲时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与同学分享,从而激发了其他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兴趣。

2.通过归纳总结寻找鉴赏的角度

鉴赏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是适合自己进行探究的,才可能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鉴赏。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例如,归纳总结作品中的计谋。层出不穷的计谋是《三国演义》很突出的特点,有连环计、反间计、疏不间亲计、将计就计、驱虎吞狼之计等。通过归纳总结,然后从计谋的角度进行鉴赏。再如,归纳总结作品中的线索。为了给学生初步的体验,可以前三十回为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前三十回情节的发展是以讨贼为主线:诛宦官—破黄巾—谋董卓—讨李傕、郭汜—征张绣—谋曹操。整理和归纳线索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对作品的感知不再是零散和混乱的。进而以这一线索去鉴赏作品的主题或是人物。

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下,能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鉴赏,不再局限于名家的鉴赏论断。他们更能从自身的阅读体验中去寻找自己关注的视角。

综上所述,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的必要性,这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教学本身就要求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阅读的习惯,迷恋上阅读,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督促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推荐访问:课外 演义 阅读教学 指导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