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侗汉比较的侗族服饰龙纹艺术特征成因探析

时间:2023-01-17 16:15: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M9]4}m5]}4ii`voiiMiii人物、奉祀自己家族的先人,妇女还单独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侗族的这种多神信仰文化按照西方宗教学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进化论思想,对证由多神、二元对立神到至尚神的信仰转化,尚停留在灵魂观阶段,灵魂可以寄存于自然万物中从而形成多神信仰文化,这种民间信仰具有原始的的初级宗教特征。侗族人的祭祀活动更类似于一种习俗,即使最重要的萨神崇拜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祖先崇拜,祭萨时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但没有形成宗教活动的独立组织和特权阶层[4],人们平等参与其中,展示服饰和歌舞才艺,遵循仪式感,感受集体认同度和族群凝聚力,从中获得肯定和愉悦。可以说,平等观促进艺术创作的自由化倾向和积极性发展,侗族服饰龙纹因而整体乐观而明媚。

(二)女性创造主体性决定浪漫基调

女性在侗族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侗乡南部地区存在着崇拜祖母神的萨文化,以及母还舅门的习俗等,这些古俗文化由于黔东南地域偏僻、环境封闭,很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母系遗风尚存。侗族古歌中描述祖先开创天地和开垦家园时也没有男女性别的指定,女性更是侗族服饰及其纹样的创造者,具有天生的柔性思维和主观性的创作自由度,即使在反映“龙”这种具备集体经验的客观现实上也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服饰中的龙纹创作因而具有浪漫主义的基调。侗族女性农闲时孳孳不倦的在服饰上进行挑花、织绣等装饰,女儿家怀着对未来夫家、母亲怀着对孩子等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和殷切期望,服饰品经年累月而成,过程是美好的,因承载着满满的情怀和自由的个性意识,龙纹形象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整体呈现出柔和与亲切、古拙与简率的装饰韵味和浪漫基调。侗族人的浪漫意识是种直觉和想象力,实质上也是一种基于个人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的分裂意识[6],是应对现实艰难和理想世界矛盾中的主观性想象,在社会伦理领域中,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是这种分裂意识的具体表现。侗族女性“能从艺术中寻求替代性的满足”,也从侧面反映出侗族人面对恶劣生存条件坚韧、乐观的积极态度。

(三)尊重性传承推进古俗文化新生

侗族环境闭塞,唐时虽归中央管辖,但直到清初实施“改土归流”后,才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侗家人千年不变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方式造就了许多古风旧俗的遗存。比如以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组织依旧在解决族群事务中起着作用,去除了区域行政和军事防御等功能,增添了仪式性意义,“款”的仪式性意义不仅表征了一个民族的生态生存观,而且对侗族“社会—文化”起着调适、规整和制衡的重要作用[7]。侗族服饰龙纹既渊源于远古的民间古俗文化,同时又选择生成性和创造性,这种延续、创造与新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侗族文化实践行为的自身合理化特点。但是近几十年随着文化市场运作和商业化开发的大跃进式举措,古俗文化中残留的服饰作为精品进入私人收藏和博物馆,而大量的侗族特色服饰沦为旅游景点的人造人文景观,造成快餐生成、形式粗糙的模仿性物品,侗族女性服装创作过程中寄情抒怀的浪漫主义精神被目标明确的功利主义所替代,作品中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淡化和解构,这种行为不是传承而是断裂式破坏。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比如意大利对传统及手工艺的保护路径如政策扶持、超前保护观念、系统教育体系和多渠道推广,同时要努力创造形态与精神的高度契合的审美化生存空间,尊重侗族人现代思维模式下创造逻辑所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树立整体保护观念,引导民族自信和自觉,让古俗文化新生成为顺势而为的事。

注释:

①图一(汉龙形象)来自于互联网

②图二为作者在黔东南黎平尚重乡拍摄绘制

③图三为作者在榕江县三宝侗乡拍摄绘制

④图四、五为作者带学生在黔东南进行服饰考察时所拍摄

参考文献:

[1]徐乃湘,崔岩峋.说龙[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2]陈应发.哲理侗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张国云.贵州侗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魏久尧.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

[5]张泽东.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侗族 探析 成因 龙纹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