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汉日对比性话题句与对比性鳗鱼句探析

时间:2023-01-17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引言

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两位学者在研究话题句时,把句子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三种。他们认为这三种焦点的特征分别是:

“自然焦点”:[+突出][-对比];

“对比焦点”:[+突出][+对比];

“话题焦点”:[-突出][+对比]。

日语话题句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称为鳗鱼句(ウナギ文),由奥津(1978)提出。鳗鱼句采用「NB1はNB2だ」的判断句形式,但并不具有判断句的功能,NB1既不等于NB2,也不属于NB2。奥津(1978)认为日语鳗鱼句中的助动词「だ」替代了谓语部分,如例1。

例1 僕はうなぎを食べる。→僕はうなぎだ。

奥津(1978)

鳗鱼句最初被看作是日语的一种特殊句式,而王宇新(2012)指出:“‘鳗鱼句’并不是日语独有的现象,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着‘鳗鱼句’。汉语的‘是字句’就有与‘鳗鱼句’相同的用法。”如例2,“这里面”不等于“人”,同时“这里面”也不属于“人”,句子语义相当于“这里面的东西是人吗”。

例2 A:这里面是人吗?(这里面的东西→这里面)

B:不是,是两只老鼠。

电影《不再沉睡》

鳗鱼句经常出现在对比性语境当中,这时NB1是一个对比性项目,本文把这种鳗鱼句称为对比性鳗鱼句,如例3的划线句子。笔者认为,把徐烈炯、刘丹青(2007)的焦点理论和陈访泽(2007)的分裂句论相结合,就能够分析出对比性鳗鱼句的结构特征,并把对比性话题句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鳗鱼句的研究中去,所以进行了这个汉日对比研究。

例3 A:自分はアメリカ空軍所属、ハロード·S·コンヴェ少尉であります。

B:アメリカ軍って?

C:自分はオーストラリア軍です。(オーストラリア軍の人→オーストラリア軍)

D:自分はカナダです。(カナダ軍の人→カナダ)

テレビアニメ『ノブナガン』

二、“话题焦点”与“对比焦点”

根据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的研究,所谓“对比焦点”,“既是在本句中最被突出的信息,因而以句子的其余部分为背景,所以有[突出]的特征;又是针对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尤其是听话人预设中)存在的特定对象或所有其他同类对象而特意突出的,有与句外的背景对象对比的作用,所有又有[对比]的特征”。“话题焦点”是“只能以句外的某个话语成分或认知成分为背景,在本句中得到突出,而不能以本句中其他成分为背景”的焦点。

同样具有对比功能的“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的区别是“对比焦点”属于述题的核心部分,后面的句子成分通常都不是认知目标,可以省略。如例4a中B1的“我”是“对比焦点”,突出不是“别人”去,是“我”去,所以可省略“我”后的成分,变成B2。“话题焦点”属于述题的非核心部分,后面的句子成分是述题的核心部分,不能把整个述题省略。如例4b中B1的“周日”是“话题焦点”,与前面的“周六”形成对比,后面的句子成分是述题的核心部分,所以不能像B2那样省略整个述题,但能省略述题当中一些非核心信息成分,变成B3。

例4a A:谁去?

B1:我去。

B2:我。

例4b A:这周假期怎么安排?

B1:周六备课,周日写论文。

B2:周六备课,周日。

B3:周六备课,周日论文。

三、对比性鳗鱼句的形成机制

鳗鱼句在日语学界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关于其形成机制,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大致可分成六大派,分别是Martin(1975)のだ论、奥津(1978)谓语替代论、北原(1981)/坂原(1990)/陈访泽(1997)分裂句论、池上(1981)关系论、岛田(1983)呼应句论和堀川(1983)省略论。

我们认为这六大派当中的分裂句论最适合用来解释对比性鳗鱼句的形成。先分别来看北原(1981)、坂原(1990)和陈访泽(1997)的观点。

北原(1981)分裂句论认为鳗鱼句是分裂句,是通过以下步骤变形形成的,如例5。

例5 僕が食べるのはウナギだ。→僕ののはウナギだ。→僕のはウナギだ。→僕はウナギだ。

北原(1981)

北原(1981)中的「の」消去法是一個备受争议的地方。坂原(1990)认为鳗鱼句是由「私が注文したのは、うなぎだ」这样的同定句变来的。同定句分成“变域”“职务”“值”三部分,把“变域”部分话题化,再把“职务”部分省略就变成了鳗鱼句,如例6。

例6 私が注文したのは、うなぎだ。→私は、注文したのは、うなぎだ。→私は、うなぎだ。

(变域:私)(职务:注文した)(值:うなぎ)

坂原(1990)

坂原(1990)本质上是一种把话题省略的观点。同样是从话题省略的视野出发,陈访泽(1997)认为鳗鱼句是由二项式分裂句变来的,如例7。

例7 ぼくがウナギを注文する。→ぼくが注文するのはウナギだ。→注文するのはぼくはうなぎだ。→ぼくはうなぎだ。

陈访泽(1997)

根据陈访泽(1997),例7中的鳗鱼句先从尚未话题化的结构经由两次话题化操作,形成「XはZはY」结构,然后再把第一话题「Xは」省略,从而形成鳗鱼句。

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Kingsley Zipf认为语言经济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语言行为要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耶鲁大学教授Laurence Horn借鉴Zipf的语言经济原则,提出了基于听话人的Q原则(Quantity Principle)和基于说话人的R原则(Relation Principle):“Q原则着眼于‘数量’,是把信息内容最大化,保证听话人听懂的经济原则。R原则着眼于‘关系’,是把形式最小化的方便说话人的经济原则。”接下来我们看到鳗鱼句中的Q和R。

陈访泽(1997)跟坂原(1990)的区别在于省略话题的不同。陈访泽(1997)是省略第一话题,也就是主话题;坂原(1990)是省略第二话题,也就是次话题。次话题位于话题句的述题部分,跟主话题相比,已经带上了一些新信息,若省略会触犯Q原则,使听话人得不到足够的信息。因此从Q-R原则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陈访泽(1997)的观点比坂原(1990)的观点更适合用来解释鳗鱼句的形成机制。而北原(1981)中「の」的消去法因为备受争议,这里暂不列入考慮范围。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陈访泽(1997)的分析法最适合用来解释鳗鱼句的形成机制。

把陈访泽(1997)的观点引入到对比性话题句当中的话,我们就能够把握对比性鳗鱼句的结构。按照陈访泽(1997)的观点,鳗鱼句是把第一话题省略而形成的。在对比性话题句当中,第一话题是主话题,第二话题是对比性话题。主话题作为对话的前提而存在,所以容易省略,减少说话人的负担,满足R原则;后面的对比性话题若省略就达不到对比的效果,所以一般不能省略,保证听话人得到足够信息,以满足Q原则。对比性鳗鱼句就在这种省与不省的博弈中形成。

根据陈访泽(1997),形成鳗鱼句「ぼくはうなぎだ」的前一步是「注文するのはぼくはうなぎだ」这个话题句,当中「注文するの」是已经成为谈话背景的主话题,「ぼく」是带上了新信息的对比性话题。按照徐烈炯、刘丹青(2007)的观点,「ぼく」是“话题焦点”,而「うなぎだ」是要对比的焦点信息,也就是“对比焦点”,所以最后形成的「ぼくは+うなぎだ」的结构实际上是一个“话题焦点+对比焦点”的结构。

注文するのは ぼくは うなぎだ。 → ぼくは うなぎだ。

综上所述,把陈访泽(1997)与徐烈炯、刘丹青(2007)的观点结合起来的话,对比性鳗鱼句就是一个省略了主话题的“话题焦点+对比焦点”结构。这个结构同样适合用来解释汉语中的对比性鳗鱼句。例如在餐厅里,要出现“我是鳗鱼”这样的鳗鱼句的话,按照陈访泽(1997)的观点,这应该是由“要点的(东西),我是鳗鱼”这样的话题句,省略了已经成为前提的主话题“要点的(东西)”而形成的。而按照徐烈炯、刘丹青(2007)的观点,“要点的东西,我是鳗鱼”这个对比性话题句当中,“我”是“话题焦点”,“是鳗鱼”是对比焦点,所以汉语鳗鱼句同样是一个由“话题焦点+对比焦点”形成的结构。

要点的东西 我 是鳗鱼 →

我是 鳗鱼。

主话题 话题焦点 对比焦点 →

话题焦点 对比焦点

四、汉日对比性鳗鱼句的异同点

费惠彬(2009,2010)把对比性话题句分为显性对比性话题句和隐性对比性话题句,而笔者发现对比性鳗鱼句和对比性话题句一样,也可以分为显性对比性鳗鱼句和隐性对比性鳗鱼句。显性对比性鳗鱼句如例8a、例8b。例8a划线的鳗鱼句省略了“价格”这一主话题,语义上相当于“价格,我刚才喝的那碗汤是二块九毛,你吃的零食是一百一十八块一毛”。这里是在“价格”的范围内,对“我刚才喝的那碗汤”和“你吃的零食”进行对比。例8b划线的鳗鱼句省略了「彼のスケジュール」这一主话题,语义上相当于「彼のスケジュールについては、昼は仕事で、夜はボランティア」。这里是在「彼のスケジュール」的范围内对「昼」和「夜」进行对比。

例8a 小钢牙,你欠我一百二十二块一毛。我刚才喝的那碗汤是二块九毛。你吃的零食是一百一十八块一毛。离我们九千五的目标还差三块五毛。

电影《夜店》

例8b 彼は今日は帰って来ないわ。今遠くまで行っててね。昼は仕事で、夜はボランティア。週のうち、家に居るのは日曜日と金曜日の2日だけなのよ。

桂正和『ゼットマン』

隐性对比性鳗鱼句如例9a、例9b。例9a划线的鳗鱼句省略了主话题“采用的唱法”,在语义上相当于“采用的唱法,刚才咱们唱的呢,是齐唱”。同时暗示了接下来会采用不同的唱法。所以这里是在“唱法”的范围内对“刚才唱的歌”和“接下来要唱的歌”进行对比。例9b划线的鳗鱼句省略了主话题「投げる球の数」,在语义上相当于“投げる球の数は俺は15球だ”,同时暗示了别人投的不会像我这么多。所以这里是在「投げる球の数」的范围内对「俺」和「他の人」进行对比。

例9a 好!刚才咱们唱的呢,是齐唱。接下来咱们还有一种唱法叫做轮唱。

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例9b A:投げる!1球でも!!

B:僕は10球で…

A:あ!?俺は15球だ。

寺嶋裕二『ダイヤのA』

虽然汉语对比性鳗鱼句和日语对比性鳗鱼句都具有对比性话题句的一些共性,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日语当中以鳗鱼句的形式出现的一些对比性话题句,在汉语当中却是使用具体的动词。如在“A吃多少个,B吃多少个”这种对比语境当中,日语会出现例10a中「オレは二つだ」这样的鳗鱼句。而汉语则会出现例10b这种带了具体的动词“吃”的述题。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Q-R原则造成的。

例10a A:お弁当はいかがですか…!!

B:ひ…一つください!!

C:オレは二つだ!!

林达永、李秀显『鬼姫ⅤS』

例10b 你吃七个,我吃四个。

电影《乐翻天》

陈访泽、黄怀谷(2015)认为,汉语动宾结构之间不带助词,而且日常对话中使用的及物动词很多是单音节词,例如“吃”“喝”“打”“踢”。这种动宾结构即使保留宾语,省略动词,代之以“是”,在话语上也没有省力,反而增加了听话人的理解难度,因此不仅不符合R原则,还兼有触犯Q原则的风险,所以Q-R原则以及汉日差异决定了用“是”替代单音节动词的汉语对比性鳗鱼句不如日语自然。

五、总结

本文是一篇把汉语学者和日语学者的理论观点相结合、把话题句与鳗鱼句的研究相融合,并对汉语和日语的具体特征进行对比的论文。通过把徐烈炯、刘丹青(2007)的焦点理论和陈访泽(2007)的分裂句论相結合,我们发现了对比性鳗鱼句的结构特征,并指出了把对比性话题句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鳗鱼句研究中去的可能性。

汉日对比性鳗鱼句是从对比性话题句派生过来的、“话题焦点”+“对比焦点”结构的句子,具有对比性话题句的各种特征。因此本文和前人所提出的汉日对比性话题句的类型、特征和异同点也同样适用于分析汉日对比性鳗鱼句。汉日对比性鳗鱼句也可以分为显性对比性鳗鱼句和隐性对比性鳗鱼句。不过日语当中以鳗鱼句的形式出现的一些对比性话题句,在汉语当中会采用具体的动词,而不使用鳗鱼句,这主要是由Q-R原则以及两门语言在动宾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

参考文献:

[1]陈访泽,黄怀谷. 从经济性原则看汉日鳗鱼句的异同点[A].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6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2]费惠彬. 隐性对比性话题句——以汉语和日语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26-30.

[3]费惠彬. 显性对比话题句——汉日话题对比研究[J]. 楚雄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76-281.

[4]何雅文,许亮华. 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 长春大学学报,2010(11):54-56.

[5]徐烈炯,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Martin,S.E. A Reference Grammar of Japanes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

[7]池上嘉彦.「すと」と「なる」の言語学ー言語と文化のタイポロジーへの試論[M]. 东京:大修館書店,1981.

[8]北原保雄. 日本語の文法[M].东京:中央公論社,1981.

[9]坂原茂. 役割,ガ·ハ,ウナギ文. 認知科学の発展(第3卷)[M]. 东京:講談社,1990.

[10]島田昌彦.「ウナギ文」論争の疑問[J]. 金沢大学文学部論集文学科篇,1983 (3):1-41.

[11]陳訪澤. 日本語の分裂文とウナギ文の形成について[J]. 世界の日本語教育,1997(7):251-267.

[12]堀川昇.「僕はうなぎだ」型の文についてーー言葉の省略[J]. 実践国文学,1983 (24):127-135.

[基金项目:2016年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61251)成果。]

推荐访问:鳗鱼 探析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