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战争与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成长叙事

时间:2023-01-16 15: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文学”那个历史阶段,曾经出现过一次后来被概括为“革命历史小说”的小说创作热潮。包括《红旗谱》《保卫延安》《红日》等作品在内的这一批“革命历史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依托于中国现代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亲历者的身份展开带有一定虚构色彩的小说叙事。比如,“高蠡暴动”之于《红旗谱》,“延安保卫战”之于《保卫延安》,“孟良崮战役”之于《红日》,情形俱是如此。但在进入“新时期文学”这一历史阶段之后,或许与时代社会语境的转型有关,如此一种创作思潮风头不健。虽然说依然会有一些作家在勉力地从事此类题材的创作,比如,曾经以一部《海岛女民兵》而名世的黎汝清,便写出了历史长篇小说《皖南事变》,但从总体创作态势来说,类似的历史题材创作相对还是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一直到当下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领域的创作颓势,都没有获得明显的改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作家在这方面进行着努力。江苏作家张新科,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近些年来相继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与《鏖战》(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版),都属于这一类作品。《苍茫大地》的艺术聚焦点,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地下江苏省委书记的许包野(小说中的名字是许子鹤)。《苍茫大地》是一部建立在许包野革命事迹基础上的长篇历史小说。《鏖战》所聚焦的,是一个从根本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史称“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因为一个聚焦于具体的历史人物,另一个聚焦于具体的历史事件,所以,虽然同样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但二者的艺术运思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苍茫大地》的艺术经验并不足以保证《鏖战》的成功,如何以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聚焦表现类似于淮海战役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张新科来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艺术挑战。

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张新科之所以会对许包野这样的历史人物、淮海战役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浓烈的兴趣,与他曾经在南京、扬州以及徐州长期工作有关。许包野曾经是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淮海战役就发生在徐州地区。当张新科意欲以历史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淮海战役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他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纪实与虚构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必须充分尊重基本的历史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容不得一点虚构。这里,一个必要的参照,就是一向被称为“七分实三分虚”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虽然有陈寿的《三国志》摆在那里,但罗贯中在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上还是相当“任性”的。与罗贯中当年的创作自由度相比较,当下时代的张新科明显有所不如。尤其是一旦涉及如同淮海战役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家在重要历史事件的呈现,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方面,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能否在严苛条件的限制下.把相关历史人物的人性世界刻画塑造出来,对张新科来说,是一种艺术考验。另一方面,既然是一部历史长篇小说,那么,建立在基本历史史实之上的艺术虚构,不仅是作家必须做好的艺术功课,而且更为作家艺术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用武之地。尤其是由于意识形态的规约和限制.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均不允许被轻易触碰的情况下,作家只能把以虚构为主要手段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地发挥运用到那些“不重要”的普通人物身上。唯其作家拥有了艺术虚构创造的自由度,所以,与那些纪实的部分相比较.允许虚构并且充分虚构的这一部分,其思想艺术成就相对更夺人眼目。

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如何设定精妙合理的艺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张新科为小说《鏖战》精心设计的是四条故事线索彼此交叉的艺术结构。

第一条结构线索,是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中共一方高级指挥官的相关故事。小到一次战斗.大到如同淮海战役这样的大型战役,其胜败得失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级指挥官的指挥藝术高明与否。为中共所主导的淮海战役最后胜利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央军委与毛泽东高瞻远瞩,以邓小平为书记,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统筹领导的直接结果。因此,作家关于淮海战役中共方面高级指挥官们的出色书写,自然也就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最主要的一条结构线索。

第二条结构线索,是参与淮海战役的对立方,即国民党方面高级指挥官的相关描写。一场战事,不论规模大小.总得有对阵双方的存在才能够成立。国民党方面包括最高总裁蒋介石委员长,国防部总长顾祝同,以及相关各方面刘峙、杜聿明、赵百滔、黄维、邱清泉、李弥、刘为章、郭如桂等高级指挥官在这场大规模战役中的具体表现,自然就构成了《鏖战》的第二条结构线索。

如果说囿于以上所提及的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重要人物,张新科不可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艺术想象与艺术虚构,那么,接下来的两条结构线索,因为所涉皆是位置相对不怎么重要的普通将士或者一般民众,这就为张新科艺术想象与虚构能力的腾挪与发挥提供了足够广阔的空间。第三条结构线索集中讲述的,是华野敌工部部长杨云枫所领导指挥的中共地下情报系统的谍战故事。中国现代史上,中共与国民党彼此纠缠争斗长达数十年之久,中共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出,很大程度上与其布置广泛、运营有效的情报系统紧密相关。具体到这部《鏖战》,就连那位整天工作在蒋介石身边.一直直接参与最高战事部署的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如桂,竟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可以随时将国民党一方的最高军事机密泄露给中共一方。一方面,固然如郭如桂所言,最终决定国共两党胜负成败的,肯定不是白己,但在另一方面,具体到淮海战役这一大规模的战事,包括郭如桂在内的中共地下谍报人员的情报工作,的确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以杨云枫为主导,包括李婉丽、孔汉文、小钱等人物在内的这些中共情报人员如何“与魔共舞”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成为了《鏖战》中最精彩的一条结构线索。

最后一条结构线索所讲述的,则是以杨云林、杨全英等大杨庄农民为代表的支前民工的故事。后勤保障工作,对于淮海战役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然而,当时作为一种在野的社会政治力量.共产党在部队的给养保障方面,并不具有天然的行政优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在广大乡村中的动员力量。张新科之所以要专门设立支前民工这一条结构线索,除了展示中共方面军队后勤保障工作的积极“给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要借此描写表现中共军队在广大民众中所获得的绝对支持度。我们应该在“人心向背”的意义上来理解张新科关于杨云林和杨全英这一条结构线索的设定。

推荐访问:叙事 变迁 战争 成长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