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时间:2023-01-15 1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环境监测实践教学是环境监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石河子大学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通过优化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杨乐(1980-),女,河南南阳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张凤华(1970-),女,山东邹县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和石河子大学一类课程“环境监测”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082-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促使了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1-2]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它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脱离理论教学而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监测是各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各相关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它由环境监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两部分。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环境分析检测与监测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参加环境监测实践,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感性认识,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一、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环境监测”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002年以前,没有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根据课程性质、地位和要求,2005年以后针对环境监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监测”实验课程18学时,课程实习1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环境监测”实验课程36学时,实践教学内容都占到课程理论内容的50%以上,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过程巩固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工作和监测工作的一般程序有深刻的了解,但环境监测实验教学还未独立成课,仍然是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制订多维化的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实训,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环境监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原国家教委开始组织实施“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使其在为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搭建广阔的平台。2008年,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进行学生课程需求调研以后,教研组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监测”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突出了环境监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单独开设了“环境监测实验课”32学时和“环境监测实习”3天,构建了完整的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

二、根据专业背景和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按照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条件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安排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考虑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已具备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学习《土壤植物理化分析》实验课程已经具备了土壤环境分析技能,因而该专业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主要以水、空气和噪声监测三方面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比如水质监测除常规物理化学指标之外,增加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实验,让学生具备全面分析环境要素的能力。

对于不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验内容的设置以基本操作训练和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如“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实验,从天平、玻璃仪器、滴定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到试剂溶液的配置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3]再以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拓展,室内实验分析与室外监测相结合,以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为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监测与分析。通过这一系统的监测实训,既巩固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系统地贯穿起来用于实际工作中。[4]

三、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实训

环境监测实训教学是指在教师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具体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力求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环境监测高素质人才。[5]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内实训教学

针对环境监测课程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置的教学实践环节和学时不同,设置不同实践模式,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如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实训分两部分进行,在实验课中主要针对不同监测方法和手段、数据处理进行的综合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方法,为进行课程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教学实习环节,我们一改以前“参观—总结”的“走马观花”式的模式,联系校内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空气和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校园空气质量和噪声状况监测中,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去校园的各个监测点作调查,然后再汇总调查结果,一起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监测方案,通过与教师的讨论完善监测方案;在监测过程中,分工合作,相互帮助,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讨论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完成了从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布点取样、样品保存与前处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全过程的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SO2、NO2、TSP项目的采样、现场测试、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报表填写等基本技能,掌握大气环境监测和噪声监测的全过程工作程序。同时学生了解了常规监测仪器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及基本维护方法,能独立正确使用大气采样器、噪声声级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等仪器设备,使学生具备了独立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实验环节,为了达到相同的教学要求,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分析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放型实验,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形成从基础训练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新实验体系。由指导教师指定“监测任务—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监测方案设计(指导老师审核)—采样分析准备—实地勘察—优化布点采样—样品保存运输—室内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的模式。[6]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全面训练学生的目的,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研究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联合环境监测站,完善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达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实训教学需要完善的实训基地,要求实践性教学必须放在社会真实环境中进行,而校内实习、实验、实训课不可能完全模拟成真实的社会环境,[5]为此我们联合石河子市环境监测站实作为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学生通过在环境监测站的综合业务管理室、环境应急监测中心、环境测试中心、污染源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室内环境监测室等各部门轮流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熟悉了各部门日常工作,对水体、土壤、大气和噪声等各环境要素监测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完全适应环境监测单位的需求和岗位的需要。

通过对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环节的跟踪、考核和优化,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SRP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和创业计划项目并获得优异成绩。其中,2010年8月,石河子大学“西部绿舟”团队的“土壤改良剂研发与推广”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首届“中国富强社会创业奖励计划”优胜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8所高校分享中国富强基金会共计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种子基金。2011年7月,“西部绿舟”团队又一次获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团体第一名。另一部分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开始做教师的科研助手,开拓思路和提高个人研究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田瑛,丰妍.基于实训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5):41-43.

[2]何承,曾文兴.基于国家精品课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55-57.

[3]杨乐,王开勇,庞玮,等.环境监测课程体系的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1-82.

[4]陈穗玲,谢文彪,曹小安,等.环境监测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广东化工,2008,35(5):129-131.

[5]张春琴.大学生分层教育中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报,2007,(5):111-114.

[6]杨乐,王开勇,庞玮,等.环境监测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77-178.

(责任编辑:刘丽娜)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构建 实践 优化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