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推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

时间:2023-01-08 1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问题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您对比如何理解?

薛惠锋:“国家战略能力”一词,最早在《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就提出了。今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国家战略体系、国家战略能力赋予新的内涵。我的体会是,军事系统绝非一个孤立的系统,而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密切相关,是个空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制胜机理由军事战略的对抗,向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综合较量演进,这是强调“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核心要义所在。只有从空间和时间的整体上,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系统进行全面考察,最大限度争取最佳效果,才能使生产力增长与战斗力生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确保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实现军事优势、经济优势的良性循环,传承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才能用好有限战略资源、打造军民一体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同时跨越“修昔底德”“中等收入”“塔西佗”三大陷阱,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永续发展,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全军前列”。您对此如何理解?

从时间上看,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1956年,可以说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元年”。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创建起,我国开始以国家意志、动员全国力量,发展以导弹、火箭等技术为代表的国防科技工业。在此之前,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仅局限于常规武器方面,而且规模不大。因此,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起点。当前,航天科技工业己经发展成为我国科学发现最活跃、尖端技术最集中、工程实践最复杂、产业带动最强劲的领域之一,最有优势、也最为迫切在军民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

从空间上看,把开发太空资源和保障空间安全统一起来,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必然要求。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在更高更远的深空占据一席之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全球共有12个国家具备航天发射能力,1400多颗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250多名宇航员曾在太空生活工作,人类已经把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太阳系8大行星,各国的经济、政治对太空的依赖性都与日俱增。美国政府宣布将重启登月计划,把月球作为火星及其以远载人探索的跳板,从而巩固其作为第一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领先地位。随着人类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步伐的加快,军事领域也不可逆转地向前延伸,由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太空。美国国家空间委员会提出:必须像在地球上一样占据统治地位,必须发展和彰显太空实力。美国智库也提出了“积极防御”“有限太空战”“构建三位一体国家安全太空防御体系”等太空慑战理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开发航天技术、增强太空力量,不仅能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发展,而且能对陆地、海洋、空中、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威慑。因此,太空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应当也必须走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前列。

问题3: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您认为,推动国防科技m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哪里,需要从哪进行重点突破?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要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审视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我认为,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无障碍转化,关键要靠军工企业和非军工企业的融合,即发挥好军工企业的主导作用,并充分集成民用企业的力量。以航天领域为例,我国尖端技术资源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单从航天技术转民用来看,需要二次开发、二次投入,这不能再依赖国家投资,不能过多占用军工企业的精力和资源,需要充分发挥非军工企业的作用。这些企业利用筹资、融资方面的灵活性优势,通过对国防尖端技术的二次开发、产业化推广,可迅速弥补民用领域技术的不足,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捷径。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把军工企业“技术优势、研发优势、集成优势”和非军工企业的“投资优势、市场优势、专项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打通航天技术双向转移转化的通道。

问题4: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加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信息互联互通”“开展军民融合国家专利运营试点,探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在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可否结合具体工作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网信军民融合发展联盟”“国防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依托单位。十二院积累了航天领域近3.7万项专利技术、以及延伸到国防领域的近17万项专利技术。近年来,十二院以航天专利技术转化为总抓手,面向地方、因地制宜,以“需求导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跟随、民众受益”为思路,建设专业化的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资本积聚、产业孵化平台,为改变“信息不对称、分散提需求、多头搞对接”的现状,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建好太空技术转移平台,我们遵循“建、连、转”的三步走路线,由浅入深推动转化。

一是建平台,一揽子发布。十二院面向各地需求,建设技术资源库、转移项目库、线上转移平台等,对分布在各个航天院所的专利技术进行集中展现,根据需求进行关联挖掘、组合推荐,实现“一揽子”发布。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实现合肥蜀山、江苏南通、山东威海、辽宁沈阳、广东佛山和深圳等10多个地方“军民融合转移中心”的落地运营(或达成合作意向),为太空技术助推多地经济转型升级搭建了基础性、引导性的平台。

二是连企业,一站式对接。我们依托地方军民融合转移中心,以“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军民融合项目路演对接会等形式,充分发挥航天的品牌效应以及当地政府的动员作用,组织航天专利持有企业与当地企业进行面对面技术对接,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实现跨军民、跨地域、跨行业、跨系统的广泛对接,让企业更便捷、更直接、更有效地找到符合需求的航天专利技术。“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自举办以来,覆盖全国的近千家军民领域优势单位,每年在近30个地市组织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活动,年度参与企业达到了800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的第七展区,对“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作了展示。这一大赛已经成为军民两用技术交汇融合的重要集散地。

三是转技术,一条链转化。我们积极探索以“委托”为特点、以“投资”为保障、以“孵化”为路径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借力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中邮保险基金等金融支持手段,同有资金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遴选产业化前景明显的航天专利技术,引导有技术需求和转化条件的企业承接项目技术转化项目,并探索与有条件的实施单位共同孵化“专精特新”为特点的小微企业,实现一条链转化。十二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的“航天氢等离子煤制乙炔工程”,攻克了二次开发中的一系列难题。这一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将为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的转变、实现“黑色煤炭、绿色发展”、助推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是航天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

相关链接: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简介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以下简称十二院),是由中央批准,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五家单位基础上重组成立的。中央编办为十二院确立了“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三大使命。历史上,十二院及其前身单位发挥着中国航天“智库总体、情报总体、数据总体、网络与信息化总体、军民融合产业化推进总体”的作用。

十二院有着不平凡的历史。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十二院的前身之一航天710所,开办并长期主持“系统学讨论班”,使这里成为系统工程学科的发源地,打造了一整套智库基础设施和方法工具体系,这就是“钱学森智库”的开端。十二院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原始创新单位之一,论证提出了“从飞船起步”的方案,获得中央采纳;十二院是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应用单位,开通了我国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实现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是第一个实现“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单位。十二院是中国航天四大发射基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单位之一,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各型卫星发射等重大任务提供了全方位的测发控和通信保障。

多年来,特别是重组成立以来,十二院围绕“三大使命”,着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四大业态”。

“钱学森业态”:十二院以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为实体,以钱学森论坛为平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十二院及其前身打造的钱学森智库“六大体系、两个平台”,即“思想库体系、数据情报体系、网络和信息化体系、模型体系、专家体系、决策支持体系、机器平台、指挥控制平台,在航天、国防科技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撑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航天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彰显了航天发展“大总体”和“策源地”作用;率先将系统工程运用于中国宏观经济、人口政策等的决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防军工领域,以日报、月报、年报、专报等形式向中办、国办、军办等决策机关报送内参,是国防科技情报研究的总体单位之一;围绕多个地方政府需求打造了钱学森智库基础设施。已举办10期的“钱学森论坛”,汇聚了数百位院士、数千名专家参与。与多个地方政府联建的钱学森学院、钱学森学校、钱学森创新研究院、钱学森班,已成为十二院亮眼的名片。

“智慧业态”:面向城市、企业、园区的治理重构,实现“物理一数字一信息一智能一智慧”多级提升。十二院形成了天基通信为核心、以数据主权为保障的智慧工程新模式,开展了以“智慧宁东”“智慧福州”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了安监、环保、政务、应急等多个领域治理模式的创新,福州长乐有关工程为金砖五国会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获得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军民融合业态”:发挥中国航天军民融合促进中心的抓总作用,成为产业层面融合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十二院围绕各地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化的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资本积聚、产业孵化平台,以“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民众受益”为思路,推动“技术、工程、产业、市场、管理”的全链条创新。我们已经实现合肥蜀山、江苏南通、山东威海、辽宁沈阳、广东佛山和深圳等10多个地方“军民融合转移中心”的落地运营(或达成合作意向),一些中心以“全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等形式,举办了数百家企业参与的对接会,推动航天尖端技术“一揽子发布、一站式对接、一条链创新”,为加大科技供给、转变发展方式,发挥临门一脚的作用。

军工业态:在“低慢小”目标探测防控等若干领域具备了全链条创新能力,形成了独有的品牌。

十二院着力打造了三支人才队伍:由80余名两院院士、高级将领、高层领导、知名企业家组成的钱学森決策顾问委员会,由150余名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专家组成的钱学森创新委员会,由多学科博士后、研究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构筑了“开放型、创新型、协同型”的坚实队伍基础。

十二院拥有国家级平台8个、行业级平台近50个、军工领域及各类资质20余项,是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两化融合创新推进联盟、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中国电子商务联盟、中国网信军民融合联盟等国家级平台的依托单位,是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航天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系统论证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软件评测中心、航天育种中心等行业平台的依托单位。

推荐访问:军民 先行 太空 融合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