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初期单科性工业学院教育现象研究

时间:2023-01-06 1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北京钢铁学院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文章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五个方面总结了北京钢铁学院(1952-1966年)的教育现象、人才现象和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物理化学现象”,人才培养的“钢铁冶金现象”、 “市长现象”、 “中西部现象”、 “体育代表队现象”,科学研究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现象”、“1958现象”,师资队伍的“年级倒挂现象”、“学科倒挂现象”,校园文化的“舞会现象”、“赛诗现象”、“电影现象”等十二个现象,并对此产生原因作了相应分析。

〔关键词〕 单科性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教育现象;人才现象;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4)01-0033-15

大学的教育现象、人才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着大学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北京钢铁学院①(以下简称“钢院”)是新中国初期成立的单科性工业学院的典型代表,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主要面向钢铁行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具有鲜明的钢铁行业背景和矿冶学科特色。钢院在1952-1966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以“苏式风格的校园建筑、中国传统的校园绿化、学科特色的图书设备”为主要特征的物质文化,形成了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科研、注重体育,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为主要特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理想主义的家国情怀,崇实求是的学术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为主要特质的大学精神。回顾和总结钢院(1952-1966年)的教育成果,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方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教育现象、人才现象和文化现象。

一、学科建设的“物理化学现象”

北京钢院物理化学系筹建自1955年初,成立于1956年,当年设金属物理专业,1957年设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留英学者柯俊教授担任系主任。钢院的金属物理专业是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是中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从1956-1966年,物理化学系的师生合计约1500人。从拔尖人才的涌现来看,围绕着物理化学系这两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师生中成长出8位院士和方正知、褚武扬、余宗森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其中,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张兴钤、陈难先、周国治、叶恒强7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季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重大成果的涌现来看,在1956-1996年的四十年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555项,其中全国高校获269项,而钢院物理化学系先后独立获得5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111,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1/54,如果将1963年因参加“两弹一星”工作而调离物理化学系的张兴钤、方正知教授后来分别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计算在内,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这种拔尖人才和创新成果的集聚现象,称之为钢院学科建设的“物理化学现象”。

分析学科建设的“物理化学现象”,背后反映了钢院(1952-1966年)多元文化的特征。物理化学系的建设历程,既体现了欧美教育的文化,又体现着学习苏联的痕迹;既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又体现着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既体现了理工结合的办学思想,又体现着学科交叉的制度设计,笔者将拟专文阐述,这里只做简要分析。首先,物理化学系的成立顺应了材料学科发展的趋势,金属物理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所代表的学术方向极具前瞻性。柯俊1954年回国后第一次与魏景昌副院长谈话时,介绍自己在国外考察了解到的信息和情况,并且预测了“金属与材料学科的发展将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趋势,建议学校设立金属物理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了解和熟悉材料应用的人才,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其次,物理化学系招揽和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其中仅金属物理专业建立之初就形成了以柯俊、肖纪美、张兴钤、方正知(人称“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形成了相互支撑、各具特色、美美与共的学术方向:柯俊教授领衔的相变与扩散(包括电子显微镜),张兴钤教授领衔的材料力学性质与强度,肖纪美教授领衔的电子理论与相结构,方正知教授领衔的X射线结构分析学。第三,物理化学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注重基础、开放办学、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借鉴欧美和苏联两种教育模式之特长,体现出“杂交”优势。以金属物理专业的两本教材为例,一本是方正知翻译,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乌曼斯基教授著的《X射线学》,195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印刷,“文革”前一直作为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的教材;一本是梅良(蔡梅良)翻译,美国伊利诺大学物理系赛兹教授著的《固体物理》,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英美等国最早采用的一本高等学校物理专业使用的经典教科书。第四,物理化学系的发展还得益于学校建设了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实验大楼——金属物理楼,从而走出了一条“大师”、“大楼”、“大气”(办学理念)和“大向”(学科方向)并重的发展道路。

二、人才培养的“钢铁冶金现象”、

“市长现象”、 “中西部现象”、

“体育代表队现象”

(一)“钢铁冶金现象”

钢院(1952-1966年)各系、专业培养的杰出校友(本科生)数量如表1、2所示,这里的杰出校友名单源自《北京科技大学年鉴(2008)》[1](261-268),且本文只分析本科杰出校友数量,研究生和函授生杰出校友并未计入(因相关信息不全)。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笔者按照拔尖程度将校友分为X类和Y类杰出校友。表中X类杰出校友中的学术是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行政是指担任副部长级(含)以上领导职务。Y类杰出校友中的行政是指担任正厅级的领导职务,企业是指担任大型钢铁企业主要领导职务,文化是指担任大学校长、重要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据表1、2所示,比较各系、专业杰出校友的成长情况,可发现钢铁冶金专业杰出校友的成长率最高(1/69),其中院士成长比例为1/551,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成长比例为1/276,大型企业领导、大学校长等成长比例为1/110。1952-1966年,该专业共培养学生2755人,涌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3人(刘淇、徐匡迪、黄孟复),两院院士5人(李依依、殷瑞钰、徐匡迪、周国治、才鸿年),省部级领导干部7人,大型企业主要领导人、大学校长等25人,这样的杰出人才成长率在理工科大学非常罕见。这一现象,称之为钢院拔尖人才培养的“钢铁冶金现象”。

推荐访问:新中国 初期 工业学院 现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