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发展报告

时间:2023-01-05 21: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该文系统总结了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和进展,分析了科普创作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的传统和优势,并提出科普创作理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

[关键词] 科普创作理论 发展报告 福建省

1引言

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简称“福建科普作协”)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较早的科普作协之一,迄今已成立30周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一路走来,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推动我省科普创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我省科普创作事业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福建科普作协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接到“关于组织2009年度福建省学科发展研究的通知”后,经协会常务理事会研究认为,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不同于省科协所属的其他学会,科普作协的学科发展实际上是科普创作理论的发展。目前我省科普的丰富实践和事业的迅速发展与科普理论发展和建设的滞后性矛盾显得突出,必须从科普创作理论的建设上寻求突破。

科普创作理论是对科普创作规律的不断探索与认识的过程,是对科普创作经验的理性化思考、总结和提炼。科普创作理论是科普创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普创作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科普创作理论的正确与否又要通过科普创作实践来检验,并在科普创作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科普创作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要,必须重视科普创作理论对科普创作实践的指导作用。福建科普作协除了团结全省科普作家,繁荣科普创作之外,还肩负着指导推动全省科普创作事业发展的职责。“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我省科普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

2福建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与现状

2.1 “科普”、“科普创作”与科普作协

所谓“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在西方国家称“科普”为“公众理解科学”,出现于18世纪末期,较我国为早。1950年,中华全国科普协会成立,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科普”组织。社会公众对科普的认识,是从国家领导人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再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得以不断的深化。直到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科普”才得以正名,并有了明确的概念和界定:“科普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活动。”

有了科普的定义,从事科普创作的知识分子才有了归属,才有了“科普作者”和“科普作家”之称谓。他们从事的科普创作概念表达为:“为了普及与推广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了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科普作家服务于科普和教育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及成果的输出过程。”显然,“科普创作”兼具科普与创作双重概念,是双重概念的统一体。

1978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1979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还出版了《科普研究》、《科普创作通讯》杂志。在全国科普作协的推动下,福建省也于1979年1月,在福清市召开了“全省科普创作座谈会”,随后同时成立了“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1998年更名为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全省有了一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精神财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所必须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并集结。这个协会发展至今,拥有了近500人,涵盖农业、工业、医学、卫生、气象、交通、环境等科学技术部门与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界中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和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普创作是科普的基础,科普作家是科普创作的基础。这两个基础在福建都初具规模了。

2.2 福建省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现状

随着社会对“科普也是一门学问”,“科普创作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一观点的认同,福建省科普作家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激发与释放,他们每年以数千件的作品见诸于报刊、广播、电视和图书。科普作家以传播媒介、结构和体裁三要素所构成的作品,向社会受众传播,以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也积累了颇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可表述如下:

(1)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及时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与成果。

(2)用实用科学技术向工矿与农村普及,把科技恩惠撒播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向民众推介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活理念。

(4)向青少年传播有关人类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卓越人物事迹、科技成果,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发展观念等方面的精神食粮。

(5)以专家、传媒、科普作者三者结成联盟的形式,做好科普的“二传手”。

“实践出理论”。有了创作实践,就积累了创作经验。有了经验,就可能产生创作理论。于是,科普创作理论探索之路,在我省科普作家面前悄然铺展开来。我省的科普创作理论探索,从此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科普作家们有许多体会,既拥有成功的收获,也包括失败的教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不断地总结,并相互间交流。在过去的30年中,据不完整资料与粗略分析,福建省科普创作实践的体会与经验,乃至创作理论,大致可分为下面五类:

个人体会。如刘牛的《科幻创作的几点体会》,蔡明章的《怎样写科普文章》,俞忠英的《浅谈写科普文章的体会》,许为桥的《科普文章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林启贤的《创作科学游记的创新尝试》等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个人创作实践中获得的点滴体会的归纳,其创作体会有深有浅,理论味道有浓有淡,可以说是作家个人触觉与感悟

实践经验。有林更生的《试论科普写作的思想观念创新》,杨瑞仁的《异想天开——科幻小说的灵性》,郑霄阳的《浅谈医学科普作品创作手法创新》,黄渭铭、黄力生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科普创作创新的原则与方法》,黄世耀的《对科普创作的新思考》、林启贤的《科学小品的写作》等。这些创作经验,不论是对作家本人还是同仁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是从几年或是十几年创作中积累起来的,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有的至今还行之有效。

行业总结。如张文鸣的《企业科普写作的思想观念创新》,刘劭的《繁荣企业科普创作刍议》,林金树的《试论科普广播的科普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林岳铿的《谈谈科普新闻创作》,黄民杰的《医学科普报刊创新初探》,黄丕展的《如何繁荣新时期企业科普创作》,吴越、翁伯琦等人写的《加强农业科普创作,推进新农村建设》,顾俊彦的《试论科普宣传对水利建设的作用》等等。它们都从作者所从事的行业出发,深有体会地阐述如何进行科普创作。

理性认识。有黄世耀的《科普作品的写作技巧与艺术性》,林永基的《两科联姻是必然的抉择》,方大川的《创新需要科普》,戎章榕的《科普与创新》,廖允武的《提高科普作品的艺术性浅见》,郑寿安的《努力提高科普作品的文化品味》,陶本艿的《新时期科普创作发展观》,汪志铮的《创新是科普创作之魂》等。这类作品,已经带有十分浓厚的理论色彩,具备了进一步形成创作理论的基础。它们的这种理性认识,为我省科普创作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推荐访问:福建省 科普 创作 实践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