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份夭折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标准设计方案

时间:2023-01-05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学习兴趣,点线结合,故事,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1-0014-10

设计方案的由来

2007年4月5日,我应聘参加教育部召集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会上东北师大的史宁中校长介绍了数学小组先行工作的经验。基础教育司的朱慕菊司长做了具体工作的说明,她特别强调:修订工作是政府工作,体现了国家意志,课程标准是国家的公共产品;标准要体现义务教育性质,面向全体学生;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内容的把握要注意做好加法和减法,学习负担一定要减下来。周济部长最后讲话,他说:素质教育的主要矛盾在中小学,核心问题是教材、教师;教材太重要了。我认真记录了领导的讲话,他们看到了课程改革中的要害问题,话说到点子上,很让人兴奋。

会议地点在北京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这里的楼房不高、也不显眼,但庭院很大。“文革”后这里经常聚集一些等待平反或处理的高级干部,以前看过很多文章写到此处。徜徉在大院内的小道和长廊里,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以为自己参与了一项重大工作,而且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一个好的课程标准能够改变历史教育的现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初几次参加历史修订组会议的人很多,有齐世荣、马克壶、王斯德、张宪文等老先生,还有钱乘旦、侯建新、徐蓝、朱汉国、晁福林、谢春涛、聂幼犁、王东平、李晓峰等中年学者和教师,王宏志先生也参加过会议。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第一阶段工作是广泛征求意见。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集到各省市的反馈意见,获得大量数据。齐世荣先生、基教司高洪副司长及修订组部分成员在天津直接与一线教师座谈,亲身感受到教师对新课程的热情。各地对修订工作的期望值很高,提出的意见既中肯又具体,祈盼课程标准更加切合实际,促进历史教学发展。但是,修订组在讨论时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修订是为了完善,完善不是另起炉灶,不必大动,修补而已;另一种意见主张降低难度,以感性知识为主,学习基本史实;齐世荣先生提出两个原则:一、线索、时序必须明确;二、适合初中生学习;他说,课标的“学习主题”太深,只做技术性处理不行。我的想法是,课标的其他部分可不做大修改,比如课程目标,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跟上来,怎样表述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方式;应下力量研究内容标准,因为内容标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英语、数学等学科的课程标准已经能够制定出各学年的教学目标,历史课程暂时还做不到,但也应朝这方面努力。学习主题仍是一种成人化的思路,在这个思路引导下编写的教科书仍然没有脱离高度概括的写法,而历史的魅力在于故事和细节。我曾问过何兹全先生,他就主张初中讲故事。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在第二阶段修订文本工作启动前应将基本思路和修订方案写成报告,征求意见。我草拟的报告中首先分析了各地意见。

各省市的意见充分说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提法得到普遍拥护。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标准”上。一是没有解决原课程中的“繁、难、偏、旧”问题,整体上要求太高,难度较大,大多数省区要求降低难度、削减容量。我印象较深的是北京市和青岛市的报告,这两个城市应属教育发达地区,但他们也认为内容太多,“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我仔细阅读了所有报告,只有海南的海口试验区和广西的崇左试验区认为,难易适度。二是认为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新的课程体系残缺不全,提出的增补建议最多。显然,教师们既希望减轻学习负担,同时还要求较完整地呈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实际上是对“学习主题”的建构方式提出了质疑。

其实,早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不久,课程内容设计的疏漏已经受到指责。例如,只要求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没有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历时11年,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样重大的事件无论如何也不应当忽略。另外,学习主题的方式理性偏强,与初中孩子的接受能力相距太远。初中一年级用大约44~46个课时学完中国古代史。初一学生只有13岁,初学阶段应该使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留下深刻印象,应该尽量减少理论概念的知识。

如果仍然保留“学习主题”的方式,修订文本也会面临两难抉择:增补知识势必增加学习负担,再删减则更不成系统,仅从内容的增减着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修改或重新设计学习主题,那就必须使主题既要概括历史线索,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遗漏重要史实,还不能增加学习负担,这同样很困难。改变成人化、学术化倾向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必须另辟蹊径。

为了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表内完成任务,在齐先生的带领下,经基教司同意,成立了以侯建新为组长的修订工作小组,草拟出修订文本后再提交修订组全体讨论,然后上报教育部。基于上述认识,修订工作拟从“内容标准”入手,抓主要矛盾。因为:1.“内容标准”的修订是彻底解决“繁、难、偏、旧”问题的要害;2.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都要通过切合实际的、适度的内容标准来实现;3.“内容标准”决定了教科书的编写框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科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订小组经过多次讨论,拟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取代“学习主题”。以一课时为单位设计课程内容,一课时为一个“点”,集中展现一两个细节,使学生从细节进入历史,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点”与“点”之间以时序性排列,构成联系,以“点”见“线”,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感知历史,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注重感性知识的积累,避免概念叠加,避免初中内容高中化、成人化。修订小组一致认为,这种方式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再改进命题技术,控制考试,减轻学习负担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经验告诉我们,从感知历史到认识历史需要一个过程,不必主题优先;通过具体史实逐渐引导、生成出来的结论,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将了解基本史事作为基本要求,是这一年龄段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特点。将历史学的基本原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将情感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具体史实中,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我国是一个大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正常的。用一个文件要求全国,必须有基本标准,还要有弹性要求。历史学的一个特点是,同样一件史事,史实可详可略,理解的层次、思考的问题可深可浅。一课时的内容标准可以确定学习和了解哪些基本史事,可以设计一个核心目标,再提示一个方面的发展空间,这样,不同地区和学校在掌握教学尺度时,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创新余地,这就解决了“繁、难”的困扰。只要精心选择典型性的史事,这些史事到高中学习仍然有

推荐访问:夭折 设计方案 课程内容 标准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