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多人谈

时间:2023-01-05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语言学应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学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社会文化建设、认知科学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也把“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作为一流学科来建设,希望语言学能够为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但是目前中国的语言学学科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它依附在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不同的学科中,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分布在不同学科中的语言学工作者彼此之间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语言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一些学者多年来一直大声疾呼,积极促成语言学成为独立一级学科,让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对社会有用的科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群,有利于发挥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互相促进。在语言学一级学科框架内,理论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等分支学科也能找到发展的支点。

在学科建设推进会上,一些学者建议设立语言学学科门类,一些学者建议只设语言学一级学科。这两种倡议都各有道理。也有一些学者担心语言学成为一级学科会削弱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担心这种调整会影响目前的人才培养格局。应该说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相较于与国家和社会对语言学的需求,现在调整学科目录代价还是比较小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格局可以保持不变,在研究生的层次上把语言学独立出来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这种调整势在必行。

为了照顾到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也可以设立“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两个一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包含汉语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等二级学科,语言学包含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二级学科,其中理论语言学包含普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分支学科,应用语言学包含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等分支学科。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可以在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理解,“雙一流”建设方案中的“语言学”(linguistics)与我们建议的语言学一级学科是对应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现代语言学”应该改为“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包括目前的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

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思路之我见

黄德宽(清华大学/安徽大学) 语言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当前背景下讨论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其意义已远超出学科建设本身,语言学界有不少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对此发表过精辟意见。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明显不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适应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要求,推进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如何加强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这是一个值得也需要开展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将语言学学科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来定位。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之所以存在“三个不适应”,与语言学学科在中国现行学科体系中缺乏明确而科学的定位直接相关。中国学科设置体制和机制上的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学科设置不能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实际。中国语言学学科发展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还未能为在学科设置方面有发言权的某些管理者和专家学者所充分认识。近年来,为改变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不少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并积极协调推进,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在推进语言学学科建设过程中,有关语言学者对中国语言学如何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差异和分歧。总体看来,这些认识差异和分歧的形成,主要还是对语言学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看法不一致。推进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语言学界立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语言学发展的大局,全面而科学地认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在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等重要问题上形成明确而统一的认识。日前,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 “双一流”建设计划,已经明确了“语言学”“现代语言学”作为中国高校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语言学作为一级学科设置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语言学界应该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在上述基本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促使学科设置管理部门顺势而为,适时增设语言学为一级学科。

语言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只是确立了语言学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应有的定位,明确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则关系到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中国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大体上有三条:一是立足于中国语言学的现实基础。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丰厚的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语言学者急起直追,在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汉语文字学、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学以及语言工程技术、神经语言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语言学学科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确立,但中国语言学研究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在语言学各领域已积累丰硕的成果。所有这些,都是语言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厚实基础。

二是弘扬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中国语言学历史悠久,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先贤们对汉语言文字研究就已经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语言文字学巨著。在西方语言学传入之前,中国语言学已经有了2000余年的研究历史,对汉语言文字已经形成深刻的理论认识,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形成深厚的优良学术传统。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体系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中国语言学首先要深入研究汉语汉字,通过对汉语言文字规律的揭示,为世界语言学和文字学做出理论贡献。传统语言学是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以汉语言文字为对象而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和优良学术传统,是语言学学科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与世界语言学对话的重要依托。

三是遵循语言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语言学是建立在对语言本体科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学科,语言学学科建设必须遵循语言学发展的普遍规律。随着人们对人类语言文字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同时代的语言学总是有着新的发展和变革。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需要把握世界语言学发展的基本走势,而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中国语言学既是中国的语言学,也应该是世界的语言学。只有这样,中国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才会迎来无限光明的前景。

语言学学科建设应尊重事实遵循规律

柯锦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在中国,与其他学科一样,作为学科建制的语言学是“现代化”的产物。古代中国语言学因其研究对象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而具有与西方语言学风格迥异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及逻辑结构。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以及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领域逐渐扩大,语言学内容与方法日益丰富,而学科建制的普遍实施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现代转换与现代中国语言学的生成发展。经过语言学界几代学人一百多年的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现代中国的语言学学科已发展成为包括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外语等诸多研究领域,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基础学科体系。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下,世界学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跨学科交叉研究和专题研究纵深发展并行不悖的新特征,受此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内在需求,中国语言学学科中传统研究与新兴的跨界交叉研究共同激活了中华文化内部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孕育萌生了语言学学科中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生长点,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蓄势待发的景象。如何抓住机遇,使中国现代语言学学科建设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健康有序进行,以满足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需求,满足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疑是中国语言学界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是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条件。以此反观当前国内学科分類和学科目录,在国内学科建设以一级学科为主的背景下,现行的学科体系设置中,原本各自作为一个学术基原体的语言学和文学,被分割为中国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且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被置于同一学科目录,外国语言学与外国文学被置于同一学科目录,忽视了语言学与文学各有其特定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术传统这一客观事实。

显然,现有的学科划分与设置不符合语言学学科发展规律,也与语言学学科实际状况不相符合;学科目录不能充分反映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语言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言之,再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语言学的发展受制于语言观及研究方法。如果说语言观根本上是关于语言学的逻辑前提及语言本体的哲学考量,那么语言学科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方法论原则的确立与研究方法的相对完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现象研究的深度发展必然趋向对其产生根源和存在依据的探求,正是这种必然性为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神经语言学的诞生提供可能;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哲学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则为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和物质手段。在跨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可阻挡的大势下,当前语言学学科分类框架阻碍了这种交叉,且很难容纳这类交叉研究形成的新领域和新学科,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思维与智能科学、神经语言学等难以在“中国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录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因此受到极大制约。优化现有学科体系的结构设置,是语言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的重要步骤。

“中国语言学学科”及其发展新动向

李向农(华中师范大学) 谈到“中国语言学学科”,其实是需要找一找依据的。其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文学学科”门类下设3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其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年的“课题申报范围涉及23个学科”,其中有“语言学”,与之并列的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这里的“语言学学科”包括汉语言、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本体研究及应用研究。本人之见,“依据一”中,如果能析取“中国语言学”,也相应地可以析取“外国语言学”,加上“少数民族语言学”,共同构成“依据二”的“语言学”。据统计,从国家社科基金23个学科的立项总数来看,“语言学”学科立项项目的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总体趋势,从2008年的147项增加到2017年的344项,年平均增长数为20项;十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增长幅度为123%,而语言学立项数目的增长幅度为134%,堪比传统的强势学科如中国文学、社会学,其学科地位持续稳步提高。

2017年9月三部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的“学科名称”中,有“目录”中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也有14个“名不见经传(目录)”的学科,其中就有现代语言学、语言学(14个学科中语言学占有2席,亦为幸事)。这种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现代语言学、语言学相提并论“建设一流学科”的格局,形成中国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语言学研究传统,向来重本体,轻应用,而从近5年的立项情况来看,这一传统受到了现实语言需求的挑战。近5年来“语言学”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30项,按学科研究领域可大致划分为“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本体语言学共有667项,占总数的43.6%;应用语言学立项共863项,占立项总数的56.4%。主要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语言对比与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辞书、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语言使用、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语言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彰显和发挥。

2017年12月21日,《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发布,“语言学课题指南”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条目分为具体条目(6条)和方向性条目(52条)两类;条目数量一改以往5年来30条左右的状况,近乎翻了一番达到58条;研究范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有所体现。中国语言学研究在快车道上引擎强劲,一路向好。

解决学科门类划分问题是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头等大事

李 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 讨论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既可以从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的比较优势、学科竞争力、学科在国家学科分类体系的地位等宏观角度来谈,也可以从学科的理论体系、学科结构、教学体系、教材编写、人才培养、学术团体、学术流派、学术刊物等微观角度来谈。就目前语言学的学科发展态势来说,本人认为,语言学在国家的学科门类体系中层级过低,定位不清,已成为严重制约语言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因素。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看,由于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语言学是和文学、文字学等学科绑在一起的,没有独立身份,这直接导致语言学科几乎没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语境中,很难名正言顺讨论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问题。从社会影响看,由于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的学位证书上只有学科门类的名称,因此,所有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硕士,在向社会表明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时,都属于“文学”。这样就使得社会大众不了解语言学科,语言学专业的人因而在社会上很难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因此,提升语言学在国家学科门类体系中的层级和地位,是语言学同人的头等大事。语言学同人应该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整合资源,推动解决语言学的学科门类划分问题。

我们国家在学科门类划分上,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类体系。其中,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这个学科目录体系中,第5门类是文学,文学门类下设“0501中国语言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3新闻传播学”3个一级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要到二级学科目录里才有所体现。

把语言学划归文学是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的。中国的学术传统是强调文史不分家,强调文学、历史、经学、小学各学科之间的互通性。到晚清开始办现代化大学,语言和文学历来是一个系,合称“中国语言文学系”,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历了剧烈的院系调整,但并未改变语言学与文学同系同学的基本格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在社会上有众多职业需求的语言教学学科首先独立出来,成为以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大学,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等。其次,随着录音技术、语图分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与发展,语言学里的语音学、语言声学迅速成为一门需要修建专用实验室、配备各种语音声学仪器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新型工程技术学科。发展到今天,语言声学已在医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与基因、刑侦、自动控制、智能制造等高新尖精科技领域得到广泛使用,还出现了科大迅飞这种主打语言声学和智能产品的上市公司。

从国际上看,在比较权威的4种学科分类体系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SCI和H&ACI,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弗拉斯卡蒂手册》(Frascati Manual),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等,语言学都是独立学科。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通常是设独立的语言学系。在美国的大学中,最强的语言学科在麻省理工学院而不是哈佛大学。

由此可见,把语言学和文学混为一谈,把语言学这个内含复杂学科、有巨大市场需求并已进入高科技领域的新兴复合学科设为文学门类下面的二级学科,显然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显然不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国家发展战略。

根据学科发展实际,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像语言学这种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复合学科应适时与文学脱离开来,设为新的学科门类。在“语言”学科门类下,可设置汉语语言学、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外国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工程技术语言学7个一级学科。

这7个一级学科中,汉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使用人口众多,分布范围广阔,方言极其复杂,同时,汉语还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全世界古老文字中唯一连续使用数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并成功實现科技术语现代化的文字体系。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文字都有源远流长的演变史和丰富的文献古籍。中国逐渐发展强大,逐步走向世界,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平发展,共同富裕,都需要研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与文化。语言政策、语言类型比较、语言史、语言学史、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学科宜安排在理论语言学中。语言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词典编纂、翻译、信息编码、信息处理、语言工程技术等学科均都有众多的职业需求和广阔发展空间。

现在争取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有一些有利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于旧的学科分类体系与学科发展实际严重脱节,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已有明确意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习总书记的指示,为完善、调整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指明了方向。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应“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其指示精神为学科分类调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执行依据。

在中央新的指示精神鼓舞下,语言学同人应肩负使命,趁势而为,推动国家相关部门关注语言学的门类体系和学科层级问题,力争在国家启动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时取得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

与时俱进是语言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赵世举(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语言学是直接为人和社会服务的学科。无论从其缘起看,还是从其功能及发展轨迹看,其学术追求主要是为了解决语言使用及相关问题。因此,根据人使用语言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语言的需求来开展语言研究,推进语言学科不断创新发展,是语言学科的根本任务和必由之路。

学科观念应与时俱进。语言学原本为用而生。其产生的原动力就是应用的需求:即经典诠释,语文教学,哲学思辨,思想阐发,宗教使命。其旨归就是为了解决语言使用及相关的实际问题。中外莫不如此。后来,由于形式主义的兴起,致使不少人误以为语言学应是形而上的抽象学术,不再重视语言应用问题。其实,形式主义语言学恰是为了克服传统语言学存在的问题,而把目光转向活的语言。其根本目的,是深化对语言系统的认识,探求语言规律,解决语言问题。包括乔姆斯基也是如此。20世纪末叶功能主义的兴起,对语义的普遍重视,正是对语言学本质的回归。可见,语言学是个极富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学科。经世致用是语言学的主流传统。服务人的语言使用及相关领域语言需求是语言学的第一要务。这就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适语言学科、发展语言学科。

学科目标和任务应不断更新。任何学科都有时代性。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目标和任务。就中国语言学来看,古代小学主要致力于通经致用;晚清以来,学科觉醒,开始更多地关注语言文字自身,因此有了白话文运动、文字改革、国语运动和以汉语语法研究为主的对语言本体规律的探索。这都是学科对时代的积极回应。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学科也应着眼新时代,追求新目标,担当新使命。如果简单一点说,过去的语言学核心目标是服务于人的话,那么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语言学也应把服务于机器纳入学科目标和任务;过去只关注现实社会的语言问题,今天也应当承担起解决网络空间语言问题的重任。

学科体系应不断调适。任何学科都不是天然法定的,而是基于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所做的相对划分。而知识体系总会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化而不断更新。不言而喻,学科也应随之相应调整。只有这样,学科才會在回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中而不断发展。当今,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促使语言的功能扩展了,语言的存在方式、表达形式、使用手段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随之,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语言需求。因而语言学科体系的调适势在必行。必须关注时代需求,拓展研究领域,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语言学科的期待。计算语言学、语言经济学、语言认知学、神经语言学、语言康复技术、语言工程等新领域的兴起,都是语言学科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开拓创新。

理论方法应不断创新。语言的多功能性和社会语言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语言学科的多样性,从而也决定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很多新的语言现象需要研究,新的语言问题需要应对,诸多领域对语言学的期待需要满足,更需要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不仅要创新语言学自身的理论方法,而且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新的和更复杂的各种语言问题。

总之,语言学科应该担当起应有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跟进时代,融入生活,着眼需求,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语言学科建设要更多关注中小学语言文字教学

沈 阳(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这些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语言文字内容差强人意,而且越来越“淡化”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也是目前语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大“软肋”或“短板”。

我们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笔画的数量和种类不统一。根据规定,小学教材应学的笔画共29种,而所有教材共有仅15种,很多教材中没有“提、横钩、竖提、横斜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等。再一个是汉字笔画的例字选择不当。如“竖”的例字选取了“四”,其楷体第一笔不是直竖,更典型的是“十”。小学教材中“偏旁”的问题更大。目前对偏旁有两种命名格式:第一种如“,虎字头”,偏旁表示偏旁位于代表字中某个位置;第二种如“,雨字头”,偏旁表示该偏旁出现在其他字中的位置。而按《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规定,第一种方式才合规范,但目前第二种方式占很大比例。《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还规定“位于包围结构外部的部件称‘×字框’”,如教材中的“疒:病字框,病字头,病字旁”等都应统一为“病字框”。而对选用什么字作“偏旁”的部位代表字也不统一,如“匚:匠字框,区字框,三框”。还有些偏旁的通俗名称和部位命名并存,如“糸:绞丝底,紧字底”。

我们也考察了中学语文教材,发现其中语言知识点教学存在“淡化”和“无序”的问题。有些内容在初中阶段似乎没必要学,比如语法部分讲的词类和词组;而一些更重要的语法知识如各种特殊句式、句子的语气和情态等却基本没涉及。高中语文教材也应该增加一些语言学知识。例如语音部分应该包括汉语的音乐美(停延、轻重、升降、节奏、韵律),诗词歌赋的语言形式(押韵、平仄、对仗、节拍),同音词、异读词、儿化词等;词汇部分应该包括数量词语的作用,感叹词、拟声词、重叠词的用法;文字部分应该包括古代汉语的假借字、古今字、同源字;语法语义部分应该包括语气词语和表达语气的手段、关联词语与复句的语义关系;语用篇章部分应该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词汇和语体差异,语言会话中的礼貌、合作和得体等。

现在一说语言学科的发展,就是“仰望星空”,就是“高大上”,其实语言学科的发展更需要“脚踏实地”“接地气”,而后者就包括关注中小学的语言文字教学。说得“危言耸听”一点,如果语言学科建设不“从娃娃抓起”,那么语言学科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且语言学科建设的真正目的也没有达到。所以要建设和发展好语言学科,让语言学科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更多关注中小学语言文字教学”。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语言学 中国 发展 多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