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体椎体终板生物力学研究进展及其骨折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2-12-30 0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人体椎体终板位于椎体外层皮质的上下层,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变化,椎体终板会变的更加薄层,当椎体终板受到一定的外力时会出现如移位、变弯、凸起,甚至发生骨折等常见临床表现。该文就人体椎体终板的生物力学解剖结构及其发生骨折时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物力学 椎体终板 骨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1(c)-0239-02

随着对椎体终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解剖学原理的深入探讨,较多文献研究发现,它在脊柱外科手术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椎体终板在青春期前发挥着与长骨骺软骨相同的作用, 是脊柱纵向生长的结构基础,但是其软骨细胞的排列并不具备长骨骨骺的典型分层结构[1]。

1 椎体终板的解剖学结构

椎体终板组成了椎体上下层,中央组织少,周边组织凸起形成骨突。终板的周边是实质性的皮质骨,而中间布满了很多空状结构,是由融合骨小梁构成的主要的“零件”。椎体终板的宽度根据测量方式的不一样会得到不同的数值,临床上大部分使用直接测量法及CT扫描法。大多研究者认为椎体终板的宽度大约为0.35 mm,并且随人体年龄的增长,椎体终板会变得更薄,弯度也会随之变大[2]。

2 椎体终板生物力学特性及其骨折

椎体终板生物力学特性为当椎间盘的结构正常时,腰椎间盘传递的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的中央区域; 当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时,根据髓核流体静力学特性原理,纤维环将垂直压力直接传递给较厚且力度较好的外周区域,此时终板发生凹陷。椎体终板骨折是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椎体终板骨折患者常利用椎体生物力学特性的治疗方法。例如,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椎体终板骨折患者常以持续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临床治疗以缓解疼痛、提高日常活动能力为最终目的[3-4]。

另外有文献指出椎体的皮质对骨小梁起着支持的作用,在承受运动负荷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另外椎体的皮质承受的压力负荷量男女也略有不同,男子皮质承受的压力负荷的40%,女子皮质承受压力负荷只有30%。在骨科临床,如果超过一定的压力负荷量,椎体终板也很易发生骨折,椎体终板骨折也常见于健康者[5-6]。

3 椎体终板的临床意义及手术治疗方式

椎体终板是椎体与髓核间的薄层软骨板,呈现中间薄周边厚的特点,且与椎间盘紧密相邻,因而具有生物力学传导和缓冲应力重新分布的作用,當椎间盘发生退变时,终板也会随之改变,完全失去终板缓冲时,椎体抗压能力会下降32%。临床上,椎体前部是最容易发生损伤和骨质疏松的部位,中间部位是富含松质骨的部位。再者健康人的椎体主要由骨小梁构成,当外力作用于脊柱时产生压缩力通过椎间盘传导到椎体终板由骨小梁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椎体内部形成应力。如果应力超过一定强度,会破坏骨小梁的结构,局部裂隙加大会形成脊柱骨折[7]。例如,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常见为椎体前中部压缩,脊柱后凸等情况。正常椎体上、下缘基本平行,局部cobb’s 角近似0°。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内固定及外科上椎体成形术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其骨折的症状。椎体成形术是利用其生物力学特性并采取体位复位、手法复位及球囊成形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不但可以解决患者疼痛,早期恢复自理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恢复脊柱力线,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该术最先由美国学者提出设想,后经学者利用生物力学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探索及实施,终成定型并被予以广泛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人体椎体终板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为临床骨外科实验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有助于临床骨外科一线医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van Dien JH,Weinans H,Toussaint HM.Fractures of the lumbar vertebral endplate in the etiology of low back pain: a hypothesis on the causative role of spinal compression in aspecific low back pain[J]. Med Hypotheses,1999,53(3):246-252.

[2]Sharma A,Parsons M,Pilgram T.Temporal interactions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a sequent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in patients less than 40 years of age[J].Spine,2011,36(21):1794-1800.

[3]Weisskopf M,Birnbaum K, Sagheri M, et al. Correlation of low back pain and enhanced vascularization in the vertebral endplate[J].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4,142(2):174-178.

[4]Polikeit A,Ferguson SJ,Nolte LP,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dplate for interbody cages in the lumbar spine[J].Eur Spine J,2003,12(6):556-561.

[5]Grant JP,Oxland TR,Dvorak MF,et al.The effects of bone density and disc degeneration on the structural property distributions in the lower lumbar vertebral endplates[J]. J Orthop Res,2002,20(5):1115-1120.

[6]Kandziora F,Pflugmacher R,Sch fer J, et al.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interbody fusion cages[J].Spine,2001,26(17):1850-1857.

[7]Aronsson DD, Stokes IA, Rosovsky J, et al.Mechanical modulation of calf tail vertebral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scoliosis progression[J].J Spinal Disord,1999,12(2):141-146.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骨折 力学 人体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