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00年以后民族经济学研究概述

时间:2022-12-29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民族经济学是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由中国学者创立的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主体是“民族”,客体是“经济问题”,民族经济的二重性和多样性特征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自1979年该学科创立以来,经过学者们不断探索与研究,已经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出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也在不断拓宽。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 新世纪 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9(b)-182-02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变化。随着中央政府相继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奋斗目标,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也从之前片面注重“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继而转向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除了从9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的研究内容外,民族经济学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愈发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在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环境下,学术界不仅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引入了更多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范式。

1 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每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几十年至几百年的锤炼方可形成普遍认知。进入2000年,学术界对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关注和理论研究仍有增无减,这不仅是学科成长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此时期对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以各民族院校的学者、教授为主,如学科创始人施正一先生和他的学生黄健英老师、张丽君老师等,龙远蔚先生、刘永佶老师、郑长德老师、李忠斌老师、庄万禄老师、王文长老师、宋才发老师、包玉山老师、东人达老师等。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任务等涉及民族经济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展开大范围的讨论。这中间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与刊物很多,如:庄万禄(2003)《民族经济学》,龙远蔚(200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以少数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逻辑变化的轨迹为主线,从微观、宏观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不同层面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一个新的视野。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还包括刘永佶(2007)《民族经济学》、王文长(2008)《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在李忠斌(2002)《民族经济发展新论》中,关于学科理论渊源、学科地位、研究对象及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区别及研究方法上都与王文长教授有比较一致的观点。黄健英《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2005)、李忠斌《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2003)、马丽娟《在探民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問题——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2003),强调民族经济学是中国学者自创的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对象主体是“民族”,客体是“经济问题”,民族经济的二重性和多样性特征是民族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

2 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从研究领域看,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研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等诸多方面的成果都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

2.1 民族经济发展战略

民族经济学科进入新世纪,认清民族经济的特殊性,对民族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并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诸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加速发展战略”“双向大循环”开放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波浪式推进”理论、“生态补偿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次飞跃”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包括:傅小锋(2008)《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曹征海(2005)《和合加速轮: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马林(2006)《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王玉芬(2006)《内生拓展——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理念、根据、条件、战略》、丁秀清(2013)《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的合理配置与衍生》、文精(2004)《民族经济研究文集》,郑长德(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包容性绿色发展研究》、刘永佶(200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吴映梅(2006)《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及机制研究》、牟本理(2003)《论我国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李俊杰(2003)《民族地区小康进程研究》、胡鞍钢、温军(2004)《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等。

2.2 少数民族人口经济发展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0643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且少数民族人口又多居住在中、西部的山区、草原、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程度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发展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典型的著作和期刊包括:才让加(200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研究》、回建(2009《)中国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研究》、周兴茂(2002《)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田孟清(2002《)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黄健英(2009)《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妥进荣《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冷志明、游新彩(2008)《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研究——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吴嵘(2000)《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庭院经济发展问题思考》、乌日陶克套胡(2007)《论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基本矛盾》等。

2.3 少数民族人口就业、人才培养及劳动力转移

少数民族劳动者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民族经济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研究也是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以来,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人口变化情况、职业变化情况、老龄化问题、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等。以郑长德、丁赛、杨林、马红梅、陈书伟、马胜春、张天舒、汤夺先等学者的相关著作和文章为代表。

2.4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层面研究而言,学界对民族地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复杂性、特殊性等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在如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从简单的逻辑关系看,落后地区要在较低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相同的目标),就必须在未来十几年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超过全国的平均增速。据此,部分学者提出,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而更多的学者在主张“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考虑了生态环境和政治因素,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眼点放在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创建一个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富裕祥和的小康社会;还有的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共同富裕”,要使民族地区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有共同参与发展、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后者的思路更加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体现了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典型的研究包括:杨文安(2001)《民族经济与社会研究》、黄健英(2003)《起飞——西部民族地區大开发的新思维》、杨蕴丽(2009)《西部民族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等。

还应提到的是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基于我国各民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生态问题而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的长期、广泛而深入的民族地区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大量成果。

2.5 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民族文化视野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著述明显增加。民族经济研究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侧重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以及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经济发展处于暂时滞后状态下的少数民族,如何利用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改变自身落后的经济状况,同时又保护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了的民族,如何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其对经济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来说,能否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找到脱贫的新途径?这是有关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一个带有普遍性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新世纪学者们在探讨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涌现出大量文献。包括杨玉文(2003)著《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韩德麟等(2003)著《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等。其中杨玉文在著作中提到我国民族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矛盾也在于资源。作为新兴的经济学理论的“资源诅咒”假说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会阻滞经济增长,“将自然资源留在地下”成为逻辑上规避其“诅咒”的最佳选择。

2.7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优化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对区域产业结构采取一系列的调整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民族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合理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可以使资源获得最佳效益,还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更有效发展,从而改善民族地区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因此,进入新世纪,关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文献也大量出现。

除上述列举七大类热点研究问题之外,学术界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领域还包括:民族地区现代化即城镇化与工业化研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研究、民族地区金融和财政问题研究、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民族旅游经济研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2] 龙远蔚.民族经济研究30年概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7).

[3] 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4] 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 黄健英.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6).

[6] 王文长.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 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新论[M].民族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概述 民族 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