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977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阶段性特征述评(下)

时间:2022-12-24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1977年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时期,大量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范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该文在对这些政策进行溯源和归类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四个发展阶段中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政策 图书馆事业

4 全面开放,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1999至今)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后,199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要求到2010年高等教育升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1999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当年度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任务,并先后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推动高教事业快速发展的政策。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

4.1 本阶段颁布的与高校图书馆有关的政策文本

①成立“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高校图书馆协作化发展。

1999年10月,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对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事业进行咨询、研究、协调和业务指导的专家组织”。

②强调高校图书馆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提出更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要求。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扩大图书馆对本科生的全面开放和资源的共享利用。

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要求“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信息环境”,“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文体卫生设施的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应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的标准”。

2001年8月,在国家《“十五”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在“建设和完善中国教育和科研信息网络和卫星电视教育传输网络,提高网络覆盖面和信息传输速率”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网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普及网络知识,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育管理、电子化图书馆”,“建立一批有影响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包括一批较大规模的教育、科研数据库系统,全国高校图书情报系统”等。

2004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建设全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文献保障体系(CAMS)”。

2004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科研工作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主体的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中,强调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

自2005年起,教育部党组开始起草《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特别提出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在2020年,全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③要求更大规模、更高标准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1999年1月,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国家行政机关图书馆情报信息院(所),以及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校所等系统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倡议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④继续加强法制化建设。

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新规程与1 987年的老规程相比,在指导性、原则性、结构、内容和用辞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新《规程》在思想上、观念上的创新,而且在内容上融入了当代图书馆学的研究思想,时代特色显著。同时,前瞻性、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无法估量。”

2006年12月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学会2007新年峰会”上,启动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图书馆服务宣言》制订、以及《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等相关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同志积极参与相关的研制与推广工作。

⑤进一步明确高校图书馆办馆标准,以评估促发展。

2003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基础上,拟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及评估办法的说明》,广泛征求意见。

2004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学校文献资源体系的重要性,明确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模,对各类院校的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作了明确的数量要求;尤其是《办学指标》还规定:凡有一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低于限制招生规定要求的学校,即给予限制招生“黄牌”的警示。在其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确认2004年暂停和限制招生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的通知》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由于图书文献资源未达到限制招生的生均图书的50册标准而被“亮黄牌”。

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图书馆列于“教学条件和利用”中的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中的第三个观测点。虽然有“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指导方针,但又明确了如果评估不达标,该馆所属的高校将受到限制招生乃至停止招生的处罚,这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评价、地位甚至生存。2003年到2007年底持续5年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促使了高校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办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但以行政检查为手段的工作督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图书馆界的普遍思考。

4.2 本阶段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①高等教育的超高速发展带动高校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

在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又调整为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15%左

右。但实际上于2003年就达到了17%,2004年达19%,2005年达21%,截止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23%,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而且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又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据预测,我国到204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这就意味着还将陆续成立一些新的以高职专科学校为主体的新建高等学校,也还会有计划地合并组建一些以本科院校为主体的新的合并高校,相应地高校图书馆无论在总体数量、单馆规模、整体质量上也会有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②服务“素质教育”被列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要求高等教育不但要加快发展,更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1月,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会议组委会认识到,“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信息素质的教育方面,图书馆应是主要基地,图书馆员应是主力军,各校应因校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教育需求,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2002年8月举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③数字资源的协作建设水平继续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作为211工程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于1998年启动建设。2000年12月,中美两国计算机专家共同发起了“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并于2003年在211工程二期立项建设,与CALLS一道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DLIS)。以CADLIS平台为基础,2004年又启动建设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该中心本着“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整体建设、分布服务”的方针,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保障的服务体系,其最终目标是成为“国家级社会科学资源平台”。这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项目都已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为未来我国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 高校图书馆事业三十年来政策的总体特点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作用特征,但在总体上,1977年以来的政策呈现出以下具体的发展特点。

5.1 法制化建设方向明确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法制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近年来制定并颁布的教育相关法规就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初步建立起以教育专门法和地方性法规为骨干,以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在规范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的相关法规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外,还制定了具体规范图书馆某些工作环节的规章制度,如2006年8月召开的第二届图工委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集中采购工作指南》、《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者行为准则》,使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由粗放式经验管理逐步向严格的制度管理改变,招投标制度开始确立,此后还将继续编制《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政策编制指南》等,这将使高校图书馆工作法规渐成体系。

5.2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精神贯穿于各种政策中

文献资源的共享早在1957年的《全国图书协作方案》中就得到强调,1977年,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已从建设共享书目、馆际互借发展到共建馆藏数据库、CALIS书目共建共享,现在已发展到文献传递、建设区域高校间的通借通还,一些地方开始打造高校与企业/社会的联合服务体系(如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等),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创新。

5.3 鼓励工作技术的现代化改造和应用

1975年后,通过引进国外MARC数据、书目检索系统、小型计算机,我国高校图书馆逐步开始了计算机化的探索工作,并不断地实现了系统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在197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5月《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加强图书、资料和数据库建设,要有计划地建立全国科技信息资源传输的设施,建设连接全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教信息网,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现代化”,一系列信息化政策和教育政策始终对图书馆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改造进行着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5.4 提倡高校图书馆工作社会化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需求的“总后勤”,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也较早就为图书馆所认识,在80年代中期,图书馆人就认识到“社会化是高校图书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由之路,是战略发展的方向。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它直接满足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和社会力量对高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支持和完善”。因此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高校图书馆就开始打破陈规为社会提供一定范围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是将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交给社会专门机构来做,如图书馆中某些工作的外包,从最初的清洁、保卫工作的外包,现在已发展到了图书分编、技术保障、数据建设等工作的外包。

5.5 办馆经费困难仍将是长期存在的政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教育经费投入却一直严重不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逐年提高赶不上学校的发展,1999年后在扩招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了生均事业内预算经费下降的情况。高校经费短缺的情况也动态地反映在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上,呈现出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困难更多的境况,并因政策环境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前,各高校普遍增加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建设欠帐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解决。但图书价格高涨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都要求更多的资金保障,使绝大多数图书馆都要长期面对资金不足制约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滞后的情况。

党和政府的政策决定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决定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直接管理主体和直接投资主体、服务主体都是一个个独立的高校,其发展规划和日常运作都从属于这些高校,受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具体的图书馆政策的影响。1977年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来了今天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繁荣。随着我国未来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改善,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既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新的政策环境,也要面对图书馆事业自身管理体制、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新的政策问题,随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政策阶段性变化而呈现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阶段性发展,仍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参考文献

11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签2005,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485

12 同11:41 9

13 吕建辉,高校图书馆新老《规程》之比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32-34

14 高书国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I*-NN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2(4):64—68

15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幽书馆年鉴2003,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7

16 郭星寿,彭海斌,关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1987(1):22-26

推荐访问:述评 阶段性 特征 图书馆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