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功能新探

时间:2022-12-22 10: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的对外影响出发探讨研究它的功能,提出高等教育对人的专门化影响功能和对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功能。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要重视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对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11-0010-06

高等教育的功能,通俗地说,就是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何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就像诸多教育理论问题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而且各自都有其成立的依据。薛天祥先生在其《高等教育学》一书中将近年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归纳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的价值外化为教育的功效和目的,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价值观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又有三种看法:第一,一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只具有对“社会”或对“人”或对“知识”某一主体的价值,仅有单一的功能。第二,二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社会、人或对社会、知识或对人、知识的价值,具有三种类型的双主体的功能。第三,三维价值选择模式观,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对人、社会和知识的价值。

其二,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功能可分为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即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功能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又细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上述两类结论,基本上概括了当今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从两类结论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哲学研究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其结论都有共同之处,甚至大同小异,其差别仅在于是否更全面一些。这也许能够表明,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已经趋向一致。因此,我们总结上述两类观点的共同点,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叙述为是对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两大功能。这里我们之所以用“影响”来替代“促进作用”,是因为“影响”表达的意思更加宽泛和厚重。

一、高等教育对人的影响功能

影响,从字面意义上说,应该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之分,这里我们选取的是其正面影响的含义,实际中这种选取也符合教育事实。高等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她的育人功能,也有人称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现实中,教育有初、中、高等教育之分,不同阶段的教育,其育人内涵上都有不同的侧重,如果说初、中等教育育人的侧重主要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育人的侧重则在于人的专门领域素质的提高,或者说是人的从业准备知识的增强,不明确这一点,只笼统地说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可能只是概念层次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她既有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一面,更注重的是学生在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探索与传递专门知识的层面上。专门知识是相对于那些初级的、共性的、基础性的知识而言,它既可以表现为高深的知识,也可以表现为专门的技能。它源自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并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不同领域,或以专门化的形式表现,或以综合化的形式表现。高等教育的育人活动就是通过让受教育者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探究学习知识,从而达到人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这些知识有利于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授,人们对这些知识进行不断地搜集、梳理和归纳,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门归类,使之成为某个领域的系统性知识,从而将各种自然态的知识都归为不同的知识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探究和传授,因此,当今高等教育不仅有学科种类的区别,而且还有不同专业的划分,这种划分,也可能正是为了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实施的方便。但是,不管这些知识来源于什么渠道,归类于何种门类,它总是离不开社会实际生活,而且最终要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因此,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实现绝对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这是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在实现途径上有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的机构——高等学校来实现。高等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专门知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与提高。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有通过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来影响人的意识和情操;有通过典型的人、事活动让人自悟自省,也有通过成功与失败让人经受挫折,来磨练人的心理与意志等等。但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实现育人功能,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中最古老、最传统的教学形式,但至今仍不失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首选性和有效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课堂教学增长了形象化功能,使原本传统呆板的纯听觉接受变成了视听共享,某些专用教学基地功能的不断强化将科研和实践活动带进了课堂。因此,在当今时代,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只是育人的方法手段的变化,但它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完成。

二、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功能

高等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一种育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宽泛,人们对其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具有渐进性。自欧洲比较封闭的博雅教育到当今西方比较开放的国际化教育,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孤芳自赏,自我封闭到进入社会,开放办学的过程,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步步的明晰。从总体看,人们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应该是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具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责任。这后一种观点,将高等教育的功能变为了责任,虽然有所勉强,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承担如此重任,高等教育能否承担得起如此重任,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但它至少表现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最低阈值就在于高等教育要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应在哪些领域产生作用,产生什么作用,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早已被历史证实的一种客观事实。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无不对教育的政治作用有所重视,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谈教学的政治作用,而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更是从政治论的角度研究教育哲学理论,讨论教育问题。人们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看重教育在稳定社会政治秩序中的作用,那么,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着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首先,它表现在对人的政治社会化方面。政

治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和政治习惯,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的过程。社会化可以形成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政治意向,形成政治共同体,扩大社会的政治基础,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从而达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固。高等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的活动,能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具体来说,教育所传授的内容有些直接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灌输,比如在教育目的上,首先要明确规定该教育是为哪个政治集团服务的,为谁培养人才,进而提出政治要求并渗透到具体课程中。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传授的内容;有些虽然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但其间渗透着一定社会的政治价值与政治标准。学校教育者一般都经过一定训练,政治社会化程度较高,社会政治意识始终贯穿于其施教过程中。除了这些直接的、显性的作用之外,还通过一些间接的、隐性的方式影响年轻一代的政治意向,如学校的社会构成、教师的教育方法、学校风气、课外活动和学生政治群体等。这种直接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力量,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散乱影响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它表现在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完善与发展方面。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主要是通过政治集团的管理作用来实现的,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社会化之外,还需要一批专门的政治人才。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就是典型的“养士”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大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不仅形成他们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为官之道”。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既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人才,又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的双重目的。但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任务依然存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向包括领导和管理部门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国家对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像我国的公安大学、政治学院等都属此例。社会越向前发展,对国家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高,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就显得越重要。

其三,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引领与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引领、导向作用,一方面是通过意识形态来渗透,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事实来证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高等教育通过对某些现象的理性思考,将自己的政治倾向隐藏在一种客观理性的褒贬之中,达到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事实来加深、证明或强化某些思想观念的合理性,如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阐释,她不是用太多的语言,而是用科技领域辉煌成就来证明这一观念的正确性,从而引导社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科技,这种对社会的导向作用,犹如细雨润物,远比政治家的说教、理论家的雄辩或国家机器的强制作用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切实有效。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它在经济领域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改变来实现的,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是由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的特征决定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劳动需要劳动者来完成,不同的劳动者有不同的劳动效果,不同的劳动效果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劳动工业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决定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因素不仅仅是劳动态度和劳动条件,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人,只能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科学知识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应用于生产过程之前,既不是特定的劳动资料,也不是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能,而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也只有内化到人身上,变为劳动者的素质,并投入现实生产,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将劳动者与科学知识、生产技能相结合的最好途径是高等教育。教育和训练通过实现这一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其次,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还表现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变劳动力的形态,可以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变为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把原先属于某一行业的专门劳动力训练成为另一个行业的专门劳动力,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总之,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使劳动力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另一表现是它对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如果说高等教育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对社会经济产生促进是一种间接作用,那么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将是对经济发展直接产生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不少的经济类专业或涉及经济类的专业和研究机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状态进行研究,提供指导意见。这些研究有从理论角度高屋建瓴地建立体系,研究规律,也有从应用实践的角度建规立矩,指导发展。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它通过发展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自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善着生产资料,新的生产环境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世界上许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发展的基本国策都是以科技发展为先导,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在某些发达国家已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进入21世纪后,人们已经不满足一般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进而提出了高新技术的概念,因为他们看到了高新技术对现代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更大,对经济的提升能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有人将生产力与生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等式来表示,由此区别一般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生产力的不同影响,他们认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而对高新技术其关系式表达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高兴技术,这两个公式,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等式,但它可以定性地说明: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是乘积关系,而高新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是指数关系。世界首富美国的比尔·盖茨,其经济实力如此之大,他依靠的并不是传统产业,而是引领现代工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的TI产业。也正因如此,产业界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认识到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而且需要高等学校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需要企业的支持;而企业的发展也同样

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对教育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如实行亲而近之的策略。高等教育以自己对社会的有为,换来了自己在社会中的“有位”。如今,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文化,是一个比较有歧义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学者认为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狭义的文化指精神财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科学、艺术、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教育等。还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这些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这里不作深究,我们取其共性的一面,即我们所谈及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内涵。精神文化又称观念文化,在文化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内容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审美情趣、民俗风范等等。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在本质上与普通教育的传承文化功能没有区别。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一般认为是从文字出现以后开始的,并且是以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为标志,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它打破了文化传递与保存的时空界限,也使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有可能与人类个体的生命存在相分离,为人类文化的世代积累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容量越来越大,方法手段越来越先进,像文化载体之一的书籍,从竹帛到纸质直至目前电子版书籍,无论从保存方式到容量大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使得教育对文化的传承更加方便,更加有效。但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与普通教育范围及内容上也有区别。首先,是传承范围的区别。普通教育涉及的文化多数集中在经过人类加工的基础知识领域,且是相对成熟的知识,传递也多以继承为主;高等教育传递的知识大多集中在社会现实生活领域,几乎涉及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知识有些经过人类的归纳整理,以系统化的形式展现在不同的领域,有些仍然以原生态的形式夹裹在社会现实之中,需要人们研究,开发和整理。这样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就比普通教育更具复杂性,它需要在传递中不断认识,在认识中实现传递。其次,是传承内容上的区别。高等教育传递的知识多是专门化知识,具有高深性。何为高深知识,这里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的只是相对的比较:相对于初等教育的基础性知识,在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就可谓高深知识;相对于已知的成熟知识,正在探索中的知识就属于高深知识。现在的基础知识,在若干年前也许还是高深知识,如力学中的牛顿定律,在牛顿时代绝对是高深知识,今天也只是普通知识。当今大学内的尖端学问,也许若干年后就成为中学中的基础知识。知识的价值就在于更新。也正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传递内容上的高深性,使得她比普遍教育在知识传递的方法手段上要复杂得多,传承的难度也大得多。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递方面,人们不再固守传递具体知识的阵地,而是在寻觅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和普通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改造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在普通教育中,所传递的文化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内容一经选定,在某一时间段内,一般不作变动或不作很大变动,从而保持了传递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高等教育则不同,前边已述,高等教育传授知识具有在传递中不断认识,在认识中实现传递的特点,她所传递的知识具有动态的特征,时刻保持与时代同步,常教常新,它将认识过程与传递过程合二为一,在认识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的改造、更新和创造。高等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一般遵循选择、整理、更新的过程。选择,就是对所传递的文化内容进行甄别,其标准主要有两个,即社会价值标准和学术价值标准:社会价值标准主要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所决定,同时也受政治集团政治倾向的影响,其目标是保证所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认可性;学术价值标准主要是从知识的价值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选择更适合学校教育的某些知识,以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和学校教育的高效率。对知识的整理其重点在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学科性、基础性、专业性等方面,是以方便学校教育为目标。而对文化的整理,则重在对文化的发展以导向,并在整理的过程中完成改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思想争相呈现,但是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却始终贯穿着一条儒术独尊的思想,这种局面的形成,并非仅是儒家学说的伟大,而是还有罢黜百家的结果。那么独尊儒术,究竟是教育的选择还是政治的裹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我们没有考证,但它形成的事实是将儒家文化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从而实现了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导向。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更新、创造作用,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谓大学是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就是从这个意义而言的。高等教育对文化的更新改造作用,可以从人文思想文化和科学思想文化两个方面来认识,前者主要表现在社会变革中思想、理念上的变化,后者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中思想、技术的发展。如我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君主制被中华民国的共和制所取代,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民主治国思想对君王治国思想的取代。我国现代教育中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患想,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这些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思想观念的变迁往往始之于教育,特别是现代的高等教育。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更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本身就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几千年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梦想奔上月球,但在20世纪的中后期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不仅登上了月球,而且梦想在月球上生活。这种变化,不仅仅需要科学思想理念上的升华,还需要在科学技术层面上突破和创造。这一切,都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 张燕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