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村\农民问题与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研究

时间:2022-12-17 19:2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辛亥革命犹如风驰电掣般地胜利了,又昙花一现似的失败了。农村和农民问题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那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于农民问题和建立农村革命政权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多数革命党人,看不到农民的巨大力量和迫切的革命要求,因而也就不能依靠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第三,离开政权的阶级构成以及它推行的政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革命的根本问题;第四,官僚士绅们夺走了革命党人在农村的广阔阵地,挖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墙脚;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充分发动民众、宣传群众。

[关健词]辛亥革命 农村和农民问题 历史教训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中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必然产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并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古老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这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再不是以往那种循环式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是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然而,辛亥革命犹如风驰电掣般地胜利了,又昙花一现似的失败了。

毛泽东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时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个总结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而极为深刻的。说明辛亥革命没有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实质上就是说在农村并没有发生真正的革命。除了地方政权形式上的变换之外,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秩序都原封未动。但是,这并不是说辛亥革命对农村没有任何影响,更不是说在农村不存在革命的形势和农民没有革命的要求。而是说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及其革命党人,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认识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他们也不可能去真正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现在,辛亥革命过去了整整100周年以后,我们把这次革命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就农村和农民问题来探讨它的所以胜利和所以失败的原因,那么,就需要作一番客观的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只是简单地责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观上的失误,那是不够的。

农民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无所作为或无能为力,结果使革命失去了最广大的同盟军和最有力的依靠力量,而遭致失败。那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于农民问题和建立农村革命政权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从多个方面去考察分析:

第一,多数革命党人,看不到农民的巨大力量和迫切的革命要求,因而也就不能依靠和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在他们看来,属于上层社会的官僚豪绅、地主富商,固然是不可与言革命,而且是革命的对头,但属于下层社会的胼手胝足、“愚昧无知”的农民,也没有资格肩负革命的重任。只有他们所代表的中层社会,即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才是革命的先知先觉和中流砥柱。只要他们这些以救国救民为职志的革命志士,奔走呼号,抛头洒血,就可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亿万农民就会箪食壶浆迎接光复,跳出水深火热之中,而登衽席之上。然而,这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农民需要的是能够满足自己切身利益、摆脱封建压迫的领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芸芸众生的救世主的资产阶级革命。

当然,也有一些革命党人,看到了封建官府、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盘剥,对农民的深重苦难寄予同情,要求改变农民的悲惨处境。邹容说过:“今试游于穷乡原野之间,则见夫黧其面目,泥其手足,荷锄垄畔,终日劳劳,面无时或息者,是非我同胞之为农者乎?若辈受田主土豪之虐待不足,而满洲人派设官吏,多方刻之,以某官括某地之皮,以某官吸某民之血,若昭信票,摊赔款,其犹著者也。”他们看到农民的灾难和痛苦,并且主张用革命的办法去解除这种灾难和痛苦。但是,他们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土地问题,同情和怜悯,愤怒和不平,多于切实的有效办法。明确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在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之后,是刘师培、章太炎和陶成章等人。表面上看,这些人的主张是比孙中山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更为激烈、更为彻底的。然而,在这激烈彻底的言词背后,还掩藏着革命派内部复杂的矛盾和纠纷。他们提出这些关于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时候,正是从同盟会分裂出来的章太炎、陶成章等另立山头,重新打出光复会的旗号,与孙中山大闹意见的时候。他们发此议论,立此章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区别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纲领。至于和章太炎气味相投、一度关系甚密的刘师培,虽然列名同盟会,并为《民报》撰稿,但是,当时他已开始从同盟会和《民报》中游离出来,与何震主编《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他的那些议论和主张,貌似激进。但是,实际上不过是故作激烈的空谈,连他自己也不准备实行的。话虽如此,不过他们毕竟还是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主张。可惜,除孙中山、朱执信等极少数人以外的大多数革命党人,却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或者对这个问题采取了明显的错误态度。甚至到了1908年,还有的革命党人,认为“民族思潮,灌输于中等以上”,至于“老圃佣工、贱夫走卒之属,农氓役隶之流”,是没有资格谈革命的,对农民表现了严重的轻视。综观辛亥革命的全部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在会党和新军中进行了很有成效的革命发动,并且成为多次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只是看到了会党的勇敢和新军的武装,而没有看到、更不相信会党和新军背后的广大农民的革命力量。

第二,革命党人掌权后,由于地位发生了变化,有些人蜕化成为新的官僚政客。当时宣布起义的各省,无论是革命派掌权、还是立宪派、旧官僚掌权,几乎一律压制工农群众的革命运动,解除群众武装。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刚刚取得局部革命政权,就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他们根本不可能把民主革命引向真正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指出:“大敌当前,他们要联合工农反对敌人;工农觉悟,他们又联合敌人反对工农。这是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的一般规律,不过中国资产阶级的这个特点更加突出罢了。”我们今天来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颇值得注意的情况,在浩繁的史料中关于革命的宣传、革命团体的建立、历次武装起义、各省光复以及革命人物的传记等等,都不乏记载。但是,如果要了解和研究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农村的活动和革命在农民中所产生的影响,简直找不到什么具体的材料。在辛亥革命的诸多亲历者所撰写的回忆录中,也几乎没有什么有关农村和农民情况的回忆文字。这并不是回忆者们的疏忽,而是反映了一个明显的客观事实,因为革命党人本来就没有把农村和农民工作放在革命议程上来。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

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因此,从根本上讲,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袁世凯集团,采取反革命的两手策略,从革命派手中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

第三,离开政权的阶级构成以及它推行的政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革命的根本问题。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于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共和民国的中央政权,认识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建立地方政权,特别是州县政权,则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胡汉民在《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提出“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前者是指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后者是主张建立民权立宪之政。他认为只要建立起民权立宪的中央政府,政权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他说:“惟我汉族,民族思想与民权思想发达充满,故能排满,能立国,而既已能排满立国,则探乎一般社会之心理,必无有舍至平等之制不用,而犹留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阶级也”。这种完全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当然只能是一厢情愿。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政权问题上的幼稚和软弱。在政权问题上,孙中山和某些革命党人是比较清醒和有远见的。他们鉴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蜕化为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历史教训,注意到怎样使革命后的政权不再重蹈封建专制覆辙的问题。他们认为,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由于知恶专制而不知重民权,故其起事之初,咸抱以帝制自为之志,其心以为我将以仁易暴也,不知其根本的思想,正与所欲扑灭之政府无殊,故结果亦只以暴易暴。那么,怎样防止这种以暴易暴的历史悲剧的重演呢,他们的主张是:第一,树国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二,建民权立宪政治,以举行自由平等博爱之实。斯二者其根本也,根本既定,则足雪汤武以来革命军之污点,而以暴易暴之现象无自发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办法是革命力量要合谋分举,即是在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之下,各地分别发动起义,以免抱帝制自为,而不知民权平等为何物的枭雄,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在攫取中央政权之后,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产。在怎样防止革命的结果蜕变为求共和而复归专制的问题上,汪精卫在《民族的国民》一文中转述了孙中山的意见,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兵权与民权的关系,定此关系厥为约法。革命之始,必立军政府,此军政府既有兵事专权,复秉政权。譬如既定一县,则军政府与人民相约,凡军政府对于人民之权利义务,人民对于军政府之权利义务,其荦荦大者悉规定之。军政府发命令组织地方行政官厅,遣吏治之,而人民组织地方议会,监视军政府之果循约法与否。他日既定乙县,则甲县与之相联,而共守约法;复定丙县,则甲乙县又与丙县相联,而共守约法。推之各省各府亦如是。这样,军政府与县议会互相制约,陶冶锻炼,等到革命成功,一旦根本约法,以为宪法,民权立宪政体,有磐石之安,无漂摇之虑矣。孙中山和他的一些同志们虽然提出了在民权立宪政体下的地方政权建设方案,但是,他们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有了约法的约束和议会的监督,军政府就会成为代表人民利益执行革命职权的地方政府。他们不懂得一种政权的性质,存在形式、名称,而在内容和实质。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离开政权的阶级构成以及它推行的政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而谈什么民权立宪政体和权利义务,都只能是纸上空谈和空中楼阁。以江苏、湖北为例,许多州县既掌兵权又秉政权的所谓军政分府不是完全落到了官僚豪绅的掌握之中了吗。在州县政权问题上,封建阶级不但比资产阶级更加重视,更有经验,而且他们也更有力量。孙中山等原来设计的州县军政府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案,不但没有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政权,反而成了地主豪绅统治和压迫农民的工具。

第四,官僚士绅们夺走了革命党人在农村的广阔阵地,挖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墙脚。所谓士绅,大致是介乎官僚、地主、富商之间或四者兼而有之的头面人物,他们是农村和县城里的实力派,是压在农民头上的老爷。这些清末的士绅们,大致又可区别为守旧和开明两派,守旧派不但反对革命,也反对立宪;开明派则在革命与立宪的斗争中,主张用立宪抵制革命。他们代表着地主和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曾经与革命派激烈争夺政治阵地,深为革命党人所不齿。有些革命党人也对士绅们的反动政治立场有所揭露。可是,正是这些被革命党人称之为民蠹、平民之公敌的士绅,却成为光复后州县军政分府的决策人物。有些原来表示与绅士势不两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各地光复之后,不但没有与绅士们划清界限,展开斗争,反而与官僚士绅同流或被溶化。不少革命党人,包括曾经激烈抨击过绅士的汪精卫,自己也滚进了绅士的行列。官僚士绅们占据了州县军政分府的重要职务,实际上就是挖空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墙脚,夺走了革命党人在农村的广阔阵地。革命党人在与清朝政府和军队的搏斗中,是胜利者。但是,在和官僚士绅们的和平较量中,却成为败北者。他们只是在与立宪派的斗争中,看到了绅士们欺压人民,反对革命的面目,而对之深恶痛绝。但是,却没有对待绅士的具体政策和办法。绅士问题,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就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属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绅士并不完全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就广大农村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来说,农村的豪绅则是压在农民身上的石头,应属于被打倒之列。而不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单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自己不但打不倒绅士,无力分化孤立绅士,反而要被绅士们所包围或俘虏。事实证明,在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以后,盘踞在州县政权的官僚士绅们,就成为袁世凯的鹰犬,翻过脸来逐杀革命党人了。从上面的粗略考察,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对待州县政权和农民问题上的种种局限和失误,这种局限和失误使革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但是,我们在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这种局限和失误的时候,却不能只从某些革命党人自身在思想认识、性格品德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封建传统的漫长和封建经济结构的牢固、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去找原因。

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充分发动民众、宣传民众、武装民众。革命派的阶级弱点,除了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镇压反革命外,还在领导辛亥革命中突出的发现在:他们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发动广大劳苦大众,甚至害怕群众。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利用过会党、新军,而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高潮时,他们不但不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反而站在反对农民的立场上,正如鲁迅通过《阿Q正传》所深刻指出的,“革命党人不准人民革命”。对农民颇有号召力的平均地权口号,这也置于九霄云外了。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反而压制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不可能触动封建势力的墙脚。资产阶

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发动群众,因而丢掉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后来,毛泽东在总结过去反帝反封建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指出:“推翻清朝以后,孙中山失败了。因为他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比如没有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反帝的要求,他也不晓得镇压反革命,当时反革命到处跑。”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规定了他们的软弱性,他们缺乏远见,缺乏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正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坚决的革命路线,不能用正确思想武装自己的队伍和动员广大的群众,因而也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

结语: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80多年的反动统治,在中国最终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2、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建立共和政体,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势力,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解放,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帝制复辟以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都只能是短命的,在人民群众的反对下都相继垮台,而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迅速地跃上了历史舞台。3、辛亥革命又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新的推动。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4、辛亥革命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接受过孙中山的影响。辛亥革命时,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一次高潮,而辛亥革命是这一高潮中比较大的一次革命运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辛亥革命给予充分的评价,并号召欧洲无产阶级从东方民族解放运动中吸取勇气。因此,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意义。5、辛亥革命的失败,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正象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

从鸦片战争起,外国侵略者遇到中国人民越来越强的反抗。帝国主义者之所以没有能够如他们所曾设想的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固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是,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展。最早掀起反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强大斗争的是农民群众,这就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这些农民单独地斗争遭到失败,接着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后,还想继续革命,完成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任务,他四处碰壁,找不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不能不落到中国近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个最先进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手里。

中国近代史前期的历史,也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发展中的这样一些特点: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是最强大的革命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革命性,但又有妥协性。他们不能也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的力量,这是他们不能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根本原因。只有在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的力量发动起来,并且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许多曲折,终于取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6页。

[2]李侃,《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N],中国近代史百题,湖南人民出版社,第904页。

[3]《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635页。

[4]《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528页。

[5]李侃,《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N],中国近代史百题,湖南人民出版社,第905页。

[6]李侃,《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N],中国近代史百题,湖南人民出版社,第907页。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635页。

[8]《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368页。

[9]《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241页。

责任编辑:李华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教训 农民 农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