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校本培养探索

时间:2022-12-14 14: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影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校本培养体系:成立一个机构,整合部门职责;强化两个身份,坚定职业信念;搭建五个平台,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工作室,提升专业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校本培养

[作者简介]盛波(1973- ),女,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谢建平(1964- ),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宜兴  2142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生发展’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699)和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重点项目“领头雁计划——辅导员培养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批准号:18SZA-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8-0076-04

高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中坚力量,“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生工作的一大举措。所谓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和专家化;所谓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就是指辅导员工作要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连续性、职业认同性和社会化。專业化可以使辅导员有发展目标,职业化可以使辅导员有职业规范,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要建立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分层培训为策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是当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变化,高职学生又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佳、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作为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能否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关系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建立辅导员长效培养体系,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则是提升辅导员素质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工作内容繁杂。辅导员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和琐碎性等特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日常考勤、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党员发展等。

2.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繁杂性,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较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也低于同层次教师,造成辅导员队伍较大的流动性和整体的不稳定性。

3.队伍结构不合理。辅导员队伍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未能严格按照1︰200配备;整个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有所欠缺,职称和职务偏低;女性辅导员较多,男性辅导员欠缺。

4.专业素养较低,科研能力不足。大部分辅导员缺乏从事辅导员工作应该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运用这些教育科学理论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影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因素

1.多头管理使辅导员缺乏归属感。从现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来看,一般是采用“四级式”管理,即“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院长)—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或系党总支—辅导员”。在这个管理链条中,对辅导员有直接、间接指导或者工作委派的部门涉及组织、人事、学工、教务、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团委、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这种分散式的管理体制使得辅导员整天处于多头管理局面,承担大量的、繁杂的行政工作,陷入“5+2”“白加黑”“手机24小时开机”的保姆式工作模式,成为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造成辅导员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缺乏归属感。

2.选聘考核制度不够科学。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辅导员选聘方面虽然大多有一整套程序,但是缺乏明确的、专业化的选聘制度与方法,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不够清晰,降低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因为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性、工作类型的多样性,所以目前大多是从主观的角度对辅导员工作的优劣进行评定,而很少从辅导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去定位考核目标,导致辅导员缺乏职业成就感。

3.缺乏系统化的培养培训制度。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会选派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专业化水平。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往往是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积累、轻专业学习,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和培训,辅导员进修、考察、学习的机会少,呈现出非专业化发展状态。

4.激励机制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无法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中,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以及地位没有受到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比较狭窄,导致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动性较大。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成为制约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校本培养体系

“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长期引导、培训、教育,以达到造就人才的目的。“培”意为“培训”,“养”即为“养成”,是指从外在到内在、从被动到主动、从显性到隐性转变的一个过程。要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技能、职业化理想的辅导员队伍,就要创设条件,面向辅导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

作为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层面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培养长效机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辅导员校本培养体系。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领头雁计划——辅导员培养工程建设”将“整合思维”方法运用于辅导员培养体系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了解辅导员的认知心理特点,研究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规律,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提升辅导员生命发展境界,探索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动态发展的辅导员培养模式,以此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卓越、专业性强的辅导员队伍,培养一批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领头雁”“领路人”。

1.成立一个机构,整合部门职责。为了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高职院校可以成立“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挂靠在学生工作部,成员包含组织、人事、學工、教务、科研、国际交流、院系党总支等部门,专门负责辅导员队伍的选聘考核、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培养发展等工作。

“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要在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系统性地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中心工作;出台专业化的培养方案,以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为重点,整合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突出“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的服务保障功能,让辅导员有组织归属感。

2.强化两个身份,坚定职业信念。高职院校要尊重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坚持双线晋升、双向发展、双轨运行,拓宽辅导员出口,满足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学校要鼓励并推荐优秀辅导员到校内外党政部门、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任职;学校要创造机会,带领并辅导优秀辅导员参加各种竞赛,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坚定其职业信念。

3.搭建五个平台,完善培训制度。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辅导员培养培训制度,坚持联系实际、推动科研,加强研究、开阔视野的原则,将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短期培训与学习进修、定期培训与适时培训、集体培训与个别培训、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集中学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在岗研修等形式,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搭建组织平台,引导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一是成立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学生工作部部长任总辅导员,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任辅导员队长,形成“学院—科室—辅导员”三级体系,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系统性。二是建立严格的选聘机制,坚持“三中二百”条件(中共党员、中间学历(硕士)、中等年龄、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构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运行体系,组建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进行专项工作的深度研讨和实践,协助开展学生工作。

第二,搭建学习平台,提高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一是加大培训投入,设立辅导员专项培训经费,出资选派辅导员赴国内外高校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二是拓宽培训渠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项目,邀请国内外专家、名师来校做专题讲座。三是夯实理论基础,推出《辅导员工作案例选》《辅导员工作论文集》《辅导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汇编》等一批辅导员理论与实践成果。四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国家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考试。五是建立辅导员专项“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可以以月为单位,确立“辅导员学习日”,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三,搭建实践平台,助推辅导员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对辅导员提出“十个一”要求,即平均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进行一次随堂听课、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议、每周下一次宿舍、每两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每两周记一篇工作笔记、每两周汇报一次工作、每学期阅读一本有关学生工作的书籍、每年撰写一篇学生工作论文或工作案例、每两年参加一次省级以上培训。二是每年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注重工作岗位锻炼,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三是要求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以提升辅导员的组织能力。

第四,搭建教科平台,提升辅导员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一是着力打造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生涯规划等系列课程,分专业、分课程建立教研组,鼓励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二是组织辅导员进行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开展学生工作相关论文比赛,搭建学术提升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第五,搭建激励平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细则》,从工作业绩、自身建设、科研成果、特色工作、师生评议等角度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考核,优化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科学使用考核结果,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二是除了确保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渠道畅通外,还要建立辅导员岗位等级制,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工作绩效、工作能力等设立处级、副处级、科级三个职级,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4.建立工作室,提升专业能力。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辅导员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班团建设、社会实践、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形成“常任导师天天见、人生导师面对面、学长导师谈经验、学业导师走进班”的良好局面。

做到“一室一品牌一特色”,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辅导员工作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举办活动。例如,建立“师徒结对制”,为新上岗辅导员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实践导师。这名实践导师既可以聘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授或班主任来担任,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党总支书记或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来担任;在辅导员工作室设立“辅导员学习角”,添置书柜,定期为辅导员订阅、购买书籍,督促辅导员主动学习;以月为单位举办不同主题的“辅导员沙龙”,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每个月学生思政工作的重点来确定主题,如“加强学风建设的策略”“宿舍文化建设”“心理问题个案”“贫困学生帮扶”等,以此来搭建辅导员朋辈交流和工作探讨的实践平台。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工作。只有通过专业化培养,辅导员才能胜任工作,才能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辅导员,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培养体系,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深化,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志军,沈威,高飞,陈岑.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3]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马海林.行动学习——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创新的突破口[J].思想教育研究,2010(9):94-97.

[5]孙敬娜.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J].河南教育,2008(12):64-65.

推荐访问:校本 职业化 辅导员 专业化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