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文献与政策研究综述

时间:2022-12-13 16: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总结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以期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应对方案。文献分析表明: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生育率过低导致,而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一胎化政策,不能够完全解释60年代以来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养子成本的迅速上升,都是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结论是:在“人口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生育率的形势往往难以逆转,通过放开生育限制或财政补贴鼓励生育来提高生育率的作用会相当有限,大批量放开移民的政策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延迟退休年龄是短期内缓解老龄化危机的可行方案,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逆转老龄化趋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并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通过不断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改革,这样才能够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有效地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的分析与结论,为正确认识中国当前的人口形势,积极稳妥地制定应对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人口变迁; 计划生育; 人口转型; 人口红利; 老龄化

中国是人口大国,截至2018年末,人口总数近14亿,占世界18.4%。人,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众多的人口,既可以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负担。回顾新中国7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人口的数量和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新中国最初的三十年间,中国的人口从6.02亿增长到9.62亿,年均增速为18.9‰,而同期人均GDP由90.5美元增长到307.77美元,年均增速仅为4.3%。1978年起,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推行了强制性的“一胎化”独生子女政策。从那时起至今四十年间,中国人均GDP以每年接近9%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人口的增速却降到了9.7‰。

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口问题又一次凸显出来,只不过此时已不再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而是年龄结构的问题。中国正以极快的速度步入老龄化社会:198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为4991万,仅占总人口4.9%;而到2018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到1.66亿,占比超过11.9%。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当前的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是否是长期执行计划生育的结果?仅靠放开计划生育是否能彻底解决老龄化问题?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能否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积极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貌,同时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目前文献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但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的梳理和总结的综述性文章尚不多见。同时,针对中国具体情况对老龄化问题进行评估与分析,并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议文章亦不多见。本文希望在这些方面作出有益的尝试。本文的主要特色有三点:第一,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各类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梳理了人口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键事实,并提供了大量验证支持人口学与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实证证据。第二,文章总结了前沿文献的重要观点,结合已有研究建立了严谨扎实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三,文章基于国际视角,同时参考有代表性案例与大样本数据证据,总结出人口转型与老龄化背后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回顾七十年来中国人口的变化历程,并总结各时期重要的人口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人口转型”现象,阐述经济发展对生育率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讨论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后果,并基于增长模型分析并量化不同的影响渠道;第四部分总结中国应对口老龄化挑战的可行方案;最后一部分为文章结论。

一、 新中国70年的人口变迁与计划生育政策

从图1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的基本上是呈线性增长:前三十年间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至1978年的9.6亿,增长了0.8倍;之后四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至2018年的14亿,为1978年的1.5倍。但这种线性的增长趋势,容易使人忽略一个背后的事实,即以复利率(compound rate)计算的年均人口增长率实际上在不断下降。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出生人口-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口*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图2反映了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由于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死亡率在短期内快速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Banister and Hill,2004),因此,人口生育率的变化,是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度量一国人口生育率的一个直观且常用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量,反映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倾向。图3展示了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总和生育率在建国早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达到历史顶峰(接近8),然后在经历了一个快速下降的时期后持续走低。建国以来有哪些重要的政策或事件影响了这一重要指标的跨时变化,是本节要讨论的重点内容。

(一) 1978年之前的人口政策以及生育率变化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政治、军事上的对立,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前途非常“悲观”。特别是在人口问题上,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紧缺的耕地与众多的人口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中国政府靠自己将无法解决全国5亿多人的吃饭问题。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他的《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强有力地批判,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泽东强调了“人”在社会中作为劳动者和生产者的作用,也间接为建国初期的人口观定下了“人多力量大”的基调。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刚刚结束,战后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稳定与改善,生育率大幅增加,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持續增长的态势。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数量已经达到6.02亿。

推荐访问:老龄化 新中国 变迁 综述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