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12-10 11:55:5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过程终身化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要注意针对性与实效性。文章分析了在高校应用较多且培训效果尚佳的校本培训模式、研训一体模式、进修访问模式、巡回流动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置换顶岗培训和基地培训两种新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原则与模式

[作者简介]周学兰(1964-),女,重庆人,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法学。(海南海口571158)曹勋(1982-),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83-02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全局考虑,要整体设计,体现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由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化、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和教师教育过程的终身化成为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而高校体育教育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积极建立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制度建立为一体的体育教师职后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共同进步。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养的必要性(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号角响彻大地,关于体育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涉及体育教育的各个层面,例如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这种新的上课模式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知识储备、教学方式等来说都是个全新的挑战,同时新的课程评价模式和课程结构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型。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教师投入到新的学习征程中。

(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职业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与专长成为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各个高校喊出服务地方经济口号,发展特色专业的今天,与特色专业配套的体育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新增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老年服务专业等,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的知识与道德外,还需要让这些将来从事特殊教育或者从事老年人服务的学生习得特殊体育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教育评估和锻炼知识,老年体育锻炼、保健与康复知识等等。这是在对体育教师传统专业分工基础上提出的更为专业的要求,目前也只能靠体育教师职后培养方式慢慢解决。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要求

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或者做好教师的终身教育工作是各国教育的大趋势。从国际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焦点聚集于提高师资水平上,对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是以专业的职业教育为主,教师的职后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这样的职后教育尽管层次较高、培训制度与激励和保障机制较为完善,却因忽视了教师的专长与爱好,导致执行力不够,职后教育的效果不好。因此,在当今全球教师职后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迫在眉睫。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要能使教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专业知识与相邻学科知识相统一,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统一,以此适应教学需要,提高其专业能力。针对性和实践性是职后教育培训最重要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针对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职后教育应能比传统教育能更加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此职后教育培训中应以学科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或者某交叉学科为重点。一切从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的是直接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方式,不需要过分强调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如在全纳教育提出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全球背景下,高校中那些特殊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也不应对他们关闭体育课堂的大门,体育资源教师的职后培养就成为一个较为重大的课题。对这些教师进行职后教育,主要是针对特色学生这一群体,深化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内涵,学习的专业知识包括特殊体育心理学知识、特殊体育生理学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教学评估知识、特殊体育学生的体育锻炼知识等。需要拓展的专业能力包括:能诊断特殊需要学生身体障碍的程度;能机智、果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特殊情况;能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应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行为指导策略,进行个别化教育;能对体育锻炼过程中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进行辅导;能与专业机构联系,及时解决资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二)实效性原则

职后教育的学习内容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中心而设置,针对性强。但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还应包含实践体验的直接经验的积累和升华,特别是对体育教师进行的职后教育更是需要具有实效性,在职后教育过程中使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性课程相结合,探究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实践操作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时代的发展,高校中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慢慢受到了冷落,新兴的壁球、棒球、网球等小球类和流行的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项目受到热捧,导致部分体育教师面对转项的压力,对这些教师进行职后单项培训成为各个学校解决该矛盾的首选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新模式(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模式

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职后学历教育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或者学校政策,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或者胜任教师岗位应在学历上达到的基本要求,而非学历教育即在职培训。本文关于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的探讨针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从形式上来说,有转型培训和补充培训两类。转型培训针对高校里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等方面均适当,但不能满足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的教师,这不是教师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教学要求和整体知识能力结构的重新优化问题。如传统的田径、大球类教师因选项学生人数的不足而进行的转项学习就属于此类形式。补充培训针对教师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因缺乏一些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如岗前培训、计算机选课系统应用培训、体育裁判法培训等。

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具体的培训组织模式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研训一体、进修访问、巡回流动培训等,这些模式在各类学校中应用较多,且培训效果尚佳。

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发起组织,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如前文列举的计算机选课系统应用培训等。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制订较为周密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且有骨干教师指导和一定的设备、经费支持。校本培训对本校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切合大部分高校需要培训的体育教师多,而经费短缺、教学任务重的实际情况。

研训一体的组织模式大多以教研室活动的形式进行,指教学研究与培训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它以科研为先导,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将教学、研究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教研一体的组织模式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研究与培训的良性互动,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培训解决,实效性较强,相对于其他在职培训组织形式而言时空限制较少,经费投入较少。但须注意讲求规范管理,严防在科研能力不高的学校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进修访问的组织模式包括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国内外访学等形式,培训对象一般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称或者学历较高的教师。进修访问的骨干青年教师经过为其半年到一年的学习,知晓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较为显著地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回校后发挥传帮带作用。该种组织模式要注意骨干教师的选拔和进修访问的管理与评价。

巡回流动培训是针对某类教师或者针对某个问题,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培训者到各个高校进行现场专题培训,如岗前培训、入职教育等。这种形式有较好的辐射功能,能及时将先进的教研成果、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等传播到广大学校,简便、实用且成本低廉,深受教师的欢迎。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新模式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人数几乎成倍地增长,而原有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力量却没有随之增加,很多高校的教师职后培训不成体系,也没有政策上的保障,更缺乏较为严格的评价机制。现有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存在接受培训面小、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的效果较差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在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研究教师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关理论,提出置换顶岗培训和基地培训两种新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模式,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探讨。

置换顶岗培训模式,指在各参与高校的统筹安排下,签订相应的合作计划和实施办法,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置换顶岗教学。置换教学期间不转行政关系,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顶岗教师派出学校、接收学校、顶岗教师根据签署的协议履行各方职责。置换顶岗培训是一种参与式培训,对各高校来说置换出去几位教师,同时也有几位新的教师加入本校教学的队伍,不仅置换出去的教师能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与经验,本校的教师在新置换来的教师的影响下也能得到提高。

基地培训模式,即各地区根据情况建立一所体育教师培训学校,学校筹建方式由政府单位和相关院校定,把它作为一个地区的能充分联系高校体育实际的体育教师培训基地。该基地要具备培训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且当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遇到问题,在本院校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到该基地寻求帮助。

这两种模式的设想都是基于解决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少和培训难的实际,而一般“基地”学校和置换顶岗模式中的参与学校整体水平比较高,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反应较为快速,较易取得好的培训效果。但不管是哪种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模式,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更需要集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制度建立为一体的体育教师职后培养体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建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B/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 detail.aspxdbname=CMFD2005&filename=2005124595.nh,2005-09-27.

[2]吴雪萍.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5).

[3]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3).

推荐访问:体育教师 高校 模式 创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