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2-12-04 16:10:2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化学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见习实习,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综合能力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对高校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了探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hemical teachers, and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hemical teachers training model fro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e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evaluation aspects.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Key words: college;normal students;training mode;reform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34-02

0引言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而言,改革师范类专业的培养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高校化学师范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和思想,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1.2 培养模式单一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这种单一培养模式的长期存在,一方面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千人一面”。 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突出表现为学生知识面较窄,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出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在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差,实际动手能力差、团结协作观薄弱,不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

1.3 课程和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的。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经典的化学理论教学内容比重过大,缺乏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内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化学与其他科学的“STS”教育课程欠缺,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极不适应,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薄弱。教育类课程过于理论化,脱离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际和不易操作的弊端日益显现。思想品德类课程,政治理论性太浓,脱离实际严重,缺少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需要整合[3]。

1.4 评价体系和方法不科学我国高校实际上采用的是“严进宽出”模式,考生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即相对宽松,且一般可以顺利毕业。而国外的高校则很多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如法国,其高校有一套严密的“准出”标准,只有严格达到标准,才可以结业。因此法国的大学毕业率往往远低于中国及其它国家,但其毕业生质量却非常高[4]。

2高校化学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2.1 明确新型化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具体做到:掌握现代实验技能,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化学教学中,熟悉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现;了解现代化学的进展和中学化学课程的变化;掌握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理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与主要教学目标。

2.2 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改革入手,培养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

现行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三类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与教育专业课)所覆盖的知识部分是多年办学规范的一种反映。在实行课程改革时要保持其合理的成分和要素。化学(师范)专业阶段教育的目标可以定为:培养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基本教学技能与高尚师德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中学化学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着力改革的基点有:

2.2.1 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特色重新审查师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渗透全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灵活开放多层次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本着高师课程深入前沿的原则,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数,切实拓宽教育理论知识范围,另一方面要实行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增强教育类课程间的配合。其次,要从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强调与文、理、工、农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2 优化教学内容,拓宽基础课范围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教学法、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等。后期应该开设如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命化学、化学与能源、化学前沿等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学科专业课程框架基本不变、总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本着强化基础的原则,优化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删除合并各课程中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内容充实于课程之中。

2.3 增加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2.3.1 重视课程见习、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要重视课程见习、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的见习及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增加化学教育实践,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加送教育下乡等活动,使他们能尽早体会到教师的使命和光荣;采用教、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让学生能尽早以教师身份进入状态。

2.3.2 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一般的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为一至两个月左右,这么短的时间是很难使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实习老师刚刚学会了如何当一名老师,实习就结束了。这样对实习的学生和实习学校都不好,笔者曾经跟实习学校的老师在座谈的时候聊到这个问题,他们挺有情绪地说,刚把我们的实习学生教会实习就结束了,他们没得到更深层的教育教学锻炼。应尽量把时间延长,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

2.3.3 改进教育实习的方法一般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定在最后一学年,在实习前学生才开始接触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是很不科学、不合理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没法掌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会使大部分的学生没充分的信心踏上讲台,实习学校也不喜欢这样的实习老师。

以往师范生的教育大多数以班为单位集中实习,这样便于管理和评价,但是实习老师得以上课的机会不多。我们学院每年有几十上百位同学参加化学教育实习,因同学太多,在实习期间同学最多也只能上几节课。院里采取分散实习的方法,同学分布到全省全国各地去实习,这样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上课和班主任实习机会,中学的指导老师也相对轻松一些。

为加强师化学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大一、二开始让学生参与批改中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学会作业和试卷的讲评分析;师范生在平时下中学带课,由中学老师指导,最好是能够和指导老师建立一对一的“师徒”关系,这样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从事教育指导的老师最好在中学担任一定的职务,全面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动态;聘请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作报告,或经常播放各地特级教师讲课实况,从师德和技能方面全面教育和引导学生。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改革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研讨式、探究式、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的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4.1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2.4.2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生成性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即时与及时的评价,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不断修正、完善、变通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通过相互评价,师生之间分享学习成果,相互取长补短,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2.4.3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重构教学资源,真正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这样不仅使他们从多层面、多方面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2.5 加强化学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事实证明,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已成为化学师范生走上成师之路、成功之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然而,目前不少院校的化学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无论在重视程度、课时、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成熟上都明显不够,致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科研能力不强。因此在化学教学改革中应加强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5.1 培养化学实验研究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改进化学实验和研究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验技术要不断改进,需要继承和发展,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有些情况下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学的要求,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实验研究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师范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设计、改进实验,参与教师的实验研究活动,培养实验研究能力。

2.5.2 培养撰写论文的能力中学把撰写教研论文作为教研的主要形式,论文是教研成果的总结,教研成果只有通过论文才能进行交流、推广,被人们认可,完成论文的过程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撰写教研论文感到困难,拉长了从“一般”到“优秀”的时间,大部分滞留在“熟练型教师”阶段,而与“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无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训练师范生撰写教研论文,培养撰写教研论文的能力。我院学生在二、三年级时都要求写学年论文,这是有学分要求的。

2.6 增强专业综合能力教育、培养多用型的化学师范生化学这门课程初三才开设,周课时较少,一般是3~4节左右,据调查显示,中学化学教师不是很紧缺。这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化学师范类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以外的工作。而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如工程类学生的精深,因而,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师范生在走出校门后,往往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从事非师范的行业,陷入了一种“只能做教师”的无奈当中,这对他们以后工作并不是积极的因素。

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何处去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各项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教育实习外,也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参加各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是合格的预备教师又是企事业单位信任的技术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我们院大部分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参加“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这样他们在找工作中又多了一些机会。

2.7 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改变以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质量的知识质量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凡在各项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取得科技成果、发表科技论文、获得专利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和评优、颁发奖学金等方面都应给予倾斜。这些机制的建立,可在激励学生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学校制定各类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成绩考核合格的,既可按开放实验学分记入总学分,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创新实践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即可获得学分,有的通过验收或答辩可代替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环节[5]。

总之,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既符合化学师范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

参考文献:

[1]秦毅.浅谈高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50)):57-58.

[2]姚志琴.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魅力中国,2009,(7).

[3]苑乃香,李敏等.高等师范化学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5):86-89.

[4]蔡克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龚道明.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推荐访问:师范生 培养模式 化学 高校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