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舆论混沌到民变的舆情演变及模型

时间:2022-11-16 11:20:10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舆论沿着混沌、室语、众意和主流民意的路径演变。如果舆论诉求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打压,将出现舆论激化和冲突,以至于导致民变。舆论演变有社会燃烧、社会激波和磁场引力三种模型,不断充满众意的分化、组合与融合,还可能酿成舆论张力,使社会框架的稳定遭到破坏。

【关键词】舆论混沌;室语;舆论激化;舆论冲突;民变;演变模型

舆论并非变幻无常,它总是从潜在向显在状态演变,经由腹议、室语、群体舆论向众意以至民意转变,这一过程又叫舆论扩散。正确的舆论沿着这一路径最终发展为民意,错误舆论则半途而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民意中。无论正确或错误舆论,一旦遇到强力的遏制,都会导致舆情激化,最终酿成舆论冲突。当舆论冲突扑面而来,以至发展到民变,人们对舆情最初的蛛丝马迹才豁然大悟。

一、舆论从混沌走向室语

舆论在形成之前,民众对公众事务的看法零星微弱、杂乱无序,舆论处于混沌状态。这时,隐蔽、分散的公众情绪多表现为内心活动,无法测量其存在的数据,许多群体多以默思判断社会问题,大多不会贸然表露自己的意见。

古代哲人发挥聪慧的想象力,把舆论混沌——外界看不到、听不到的意见称作腹议、腹赞、腹虑、腹诽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的大将军灌夫不肯趋炎附势,得罪了丞相武安侯田蚡。田蚡利用灌夫家族的过失,罗织罪名,要诛杀他全家,遭到前丞相窦婴和灌夫的反击,在上朝时揭露田蚡豪奢淫靡、巧取豪夺。田蚡恼羞成怒,反诬说:“天下幸而安乐无事,使田蚡能成为皇帝的贴心大臣。我所爱好的不过是音乐、狗马、田宅;我所养的不过是倡优、巧匠之类人。不像窦婴、灌夫那样,日夜招聚天下豪杰论议,腹诽而心谤。”清代唐甄有《室语》一文,说唐甄与妻子与小妾一同吃鱼,觉得味道鲜美,一时高兴,唐突然拍案叹息道:“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这话只能在家屋中说,不可对外张扬,谓之“室语”。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默思转化为室语,标志社会舆论开始萌芽。

如果千千万万人都在“腹议”和“室语”,思考同一个问题,舆论已经形成暗流。在缺少文化素养的群体中,很快发展为牢骚、闲言碎语和粗鲁的讥讽。牢骚集结着忧郁或愤怒,以尖刻的语言把内心的苦闷、烦躁和怒气喷射出来,表明舆论进入显在状态。在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人群中,辨明事理的“室语”逐渐普遍化,不是亲朋好友、知根知底的人,在公开场合仍很少听到他们的议论。但在民主社会,言论自由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安全性,“室语”出现的同时,公共场所的畅谈也迅速蔓延开来。

二、众意的分化、组合与主流民意的形成

公开议论和大众传媒对民众议论的反映,标志着社会舆论已经形成,这时群体舆论和众意交织互动,若干众意不断分化,社会舆论在一个新起点开始组合。众意分化伴随不同方向的整合,又孕育着舆论的融合,推动舆论继续演变。社会变革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这样的例证。1978年中央提出建立深圳特区,深圳人在极短时间内创造了“深圳速度”。当外资企业纷纷建立,西方的企业管理方式被引进,“搞经济特区是卖国和复辟”“旧租借正在复活”“流血牺牲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的陈旧舆论霎时甚嚣尘上,向主张和投身改革的人剿袭而来。经过几年的争论,各种舆论渐渐分化组合,到1993年才融合为“改革开放”的强大舆论。

一切舆论的演变,都经由分化到组合,再融合为社会主流民意。对立意见的排他、互动、整合和转化,使谬论渐渐失血、孤立,正确意见获取民意的通行证,达到最大规模的议论量。众意的分化与组合在许多时空中发生求同排异、取长补短的相变,外显为正确意见的壮大和涌动,在媒体的张扬下,最终变为全体民众的信念。一切反对意见都自惭形秽地躲藏起来,最后消失在民意中。今天再也听不到那些“真理的追求”者发出咄咄逼人的“姓资姓社”的质问,因为改革开放使中国强盛繁荣,改善了人民生活,全国城乡面貌一新,坚信邓小平指引的这条光辉大道已成为主流民意,坚定而不可动摇。人们反而感到,以往姓资姓社的责难,不过是无视人民和国家命运的“照本宣科”,十分幼稚可笑。

主流民意又称主流舆论,处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已成为人民大众的矢志追求。它的形成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众意的渐进组合,正确舆论的追随人数显著增加,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在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加入舆论扩散,一批意见领袖在媒体上发表远见卓识,提高了舆论的理性程度,真理净化了是非,出现民心归服的声势。在第三阶段,与其对立的众意出现更大的分化,追随的人数迅速减少,正确的舆论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主流民意不会永恒不变,随着社会矛盾的改变、人们关注点的转移,旧的主流民意会被新的主流民意所取代。

三、舆论高涨、激化与舆论张力

舆论高涨可能是主流舆论的继续扩散,也可能是非主流舆论强度的增大,但后者只在社会局部范围引发舆论事件。无论是主流舆论还是非主流舆论,舆论高涨是由社会矛盾不能或长期没有解决而激发的舆论紧张程度。舆论高涨多表现为公众强烈的非议,舆情高亢持久,社会弥漫着紧张气氛。近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地方政府或某些部门的政策、决定不当,或处理民生问题不得要领,常常导致舆论高涨。2003年10月14日,山西省近五百余名企业军转干部因对工作安置强烈不满,推翻铁路防护网,强行进入太原火车站,在铁轨上静坐,造成铁路交通瘫痪2小时20余分钟,损失极其严重。2006年北京旅游部门对六大景点的门票欲涨价,消息公布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几天之内,公众的电话、短信发给政府相关部门,纷纷表示强烈反对的意见。

舆论高涨提出的诉求不能解决,就会增大到上限,达到舆论强度的最高级,出现舆论激化。这时公众情绪失控,语言表达伴随大规模的聚众申诉、街头示威或武力冲击。这类舆论事件在公民享有话语权的社会极易发生,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近些年,我国一些省市乡镇接连发生暴力舆论事件,一方面由于改革和经济利益的纠葛错综复杂,难以顺畅解决;另一方面民众有了表达权和抗议权,抗争意识增强。某些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规约束,情绪激动之下采取非和平手段表达诉求,构成违法犯罪行为。

舆论高涨不等于舆论激化,舆论高涨中的激烈表意行为才可称为舆论激化,出现指责挑斗、集会声讨,以至于武力攻击。2011年10月重庆万盛区和綦江县合并为綦江区,当地群众担心第三产业滑坡、就业和医保标准降低等切身利益受损,向有关部门反映一直未得到解决。2012年4月10日,从中午开始,万盛区子如广场、高速公路路口、万盛公安分局等地先后出现人群聚集,最多达到万人。4月11日聚集的人群封堵了綦万高速路万盛路口,向执勤警察和武警投掷石块和砖头,有12辆警车被砸,4辆警车被烧。冲突中并无人员死亡,有个别民警和群众轻微受伤,均得到及时治疗。市长黄奇帆、市委副书记张轩等市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召开紧急会议,指导现场处置和疏导劝返工作,答应尽快解决聚集群众的利益诉求,群众情绪开始缓和,事件终于平息。可见,解决群众的正当诉求,是防止舆论激化的首要举措。

舆论激化的加剧,对社会框架产生的冲击力不断增大,社会规范处于超负荷状态,舆论张力开始显现。舆论张力对社会管理规则产生过度的作用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正如在多人聚集的会议厅里,有听众随便在座位上说话,声音小或说话的人很少,参会的人还能听清楚报告人的演讲。如果有更多的听众大声交谈,会议厅的秩序大乱,报告人的话音再也听不清楚,会议便无法进行下去。这是舆论张力最贴切、最形象的模型。每个社会制度都有适当的舆论容量,舆论传播量与强度小于或同社会容量相当,社会框架与社会生活不会受到冲击;舆论激化超过社会框架的容量,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局部以至全局的社会管理就会陷入瘫痪。

四、舆论冲突、暴民与民变

上述列举的舆论激化的例子,有的已转化为舆论冲突,但这都是局部的、短暂的,没有构成社会性舆论冲突。在剥削制度中,对立阶级和集团的根本利益不可调和,舆论冲突不仅长期、经常发生,而且演变为大规模的舆论对峙,以至发展为激烈的武力抗争。历代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最初都提出“分田地、均贫富、自由平等或提高工人待遇”等正当要求,但却遭到统治阶级的“剥削有功、统治有理、上智下愚”的舆论反扑,并挥舞以言治罪的大棒,把许多舆论领袖和舆论人打入大牢,迫使民众不能不拿起武器。

历代的农民起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都经由“呼声革命”到武装斗争的转变,是被“逼上梁山”的。西方社会学把这样的民众称为暴民。大规模、有组织的暴民割据一方,投身武力抗争,形成民变。唐末皇帝荒淫无度,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造反,以“为民伸冤、打倒官府”相号召,聚众数千人。他们攻占象山后,又大败唐军于三溪(今浙江嵊县西南),百姓纷纷投附,队伍增加到三万多人,声振中原。裘甫反唐,揭开了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继之王仙芝起兵、黄巢造反,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

明代从1599年临清的万人抗税到1626年苏州暴动,先后在扬州、杭州、武昌、辽南金州等地发生数十起城镇民变。由于朝廷矿盐使所至,与地痞恶棍相勾结,害商扰民,搜刮民财,城镇民众揭竿而起。1601年明吏孙隆来到苏州,妄议每张织机交税银三钱,机户皆闭门罢织,机工在葛成(诚)的倡导下发动商户和手工业者群起抗争,几万人占领苏州城。市民高喊“君无戏言,税监可杀”,把守街道,捣毁官府,用乱石击毙孙隆爪牙,骚乱震动了朝野。城市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政治要求和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斗志。

民变形成燎原烈火,摧枯拉朽,不可阻挡,甚或敢向军队发起攻击。1944年河南战役爆发,国民党军畏敌如虎,被日军连连击溃,逃至伏牛山杀人放火,抢劫民财。豫西民众在声讨“国军不抗日”的高昂舆论下,手持菜刀、铁锨、木棒夜袭汤恩伯余部和警卫旅,打得“国军”望风而逃,枪支弹药均被收缴。汤恩伯化装成伙夫只身潜逃,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被民众生擒,乘人不备骑毛驴溜走,屠杀豫南民众7000余人的第二十八师师长被当场打死。豫西、豫南农民组织了救国军,活动于抗日第一线。

暴民没有家族史,而是由顺民变化而来。发生在美国许多城市的游行示威,往往演变为武力攻击。在舆论喧嚣下,一些人捣毁公共设施,抢劫商店,烧毁汽车,然后呼啸而去。这类暴民有时占领广场、街道或某个社区,持续数天、数月之久。美国社会严重不公,底层民众遭受压榨和剥削无处诉说,最后走向以暴易暴的道路。

在任何社会,背离人民的正当要求,舆论冲突滑向暴力都有可能发生。习近平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1]近些年全国各地发生的群体事件就是警钟。某些官员自以为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不顾人民死活,最终把民众逼向暴力抗争。20世纪60年代大饥荒,贵州和长江以北多省农民食不果腹、浑身浮肿,老人孩子奄奄一息,强烈要求地方官员不要把口粮上交。很少有干部垂怜农民的“死亡挣扎”,虚报、冒交“余粮”仍在继续。人命危浅,人性大变,老实本分的农民公开盗窃,纷纷结伙哄抢粮库和运粮火车;还爆发了“人民救命军”“反产起义军”“忠勇起义军”“救国起义军”等农村暴乱。他们打伤或杀害基层干部,窜进山林、盘踞村庄,四处抢劫粮食物资。暴乱虽被平息,带头人被枪决,[2]但历史之鉴,可以知兴替,社会舆论最终走向严苛的铁律。

五、舆论演变的三种模型

作为社会力的发散,舆论演变遵循力学的若干定律,因为“这种精神力量由人的智力集合而成,并在社会碰撞中归于同一个作用力”,它是“万有的、显能的、交错的和直矢的”。[3]社会舆论的演变是社会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有人把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称作“舆论动力学”(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4]揭示了舆论演变的模型及其动因。

德国科隆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迪特瑞赤·斯道夫(Dietrich Stauffer)2005年3月发表论文《社会物理学仿真II:舆论动力学》(Sociophysics Simulations Ⅱ:Opinion Dynamics),揭开了西方舆论演变动力研究的序幕。这篇论文关注个体改变意见的几种模型,包括兹奈德(Sznajd)的传教士模型、戴佛昂特(Deffuant)等人的谈判模型和克劳斯、赫格斯尔曼(Krause,Hegselmann)的机会主义模型。

在本文作者看来,舆论演变有“社会变迁动力”和“共同利益动力”两种。“舆论并不是神奇、不可思议的力量,也不像伏尔泰所说的是‘世界之王’,它不过是利益相近或相同的人们在政治、经济和其他交往活动中对公众事务发生的意识反射。”[5]追求和捍卫共同利益,推动公众采取平和或暴力的意见表达方式,其演变有“社会燃烧模型”“社会激波模型”和“磁场引力模型”三种。

(一)“社会燃烧模型”

各种各样的议论、见解和诉求作为“燃烧物质”在舆论场中等级分布,促使公众向一致意见靠拢。舆论场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助燃剂”,引发舆论的是突发事件或权威人士的言论。发生在2005年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抵制日货的游行,毁坏日货,实际是当年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的。日本首相固守侵略立场,继续与亚洲和世界人民为敌,引发中国人民的义愤,直至演变为舆论激化。“如果把议论比作冒烟的干柴,引发舆论之火的则是事件,它使议论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3]66在某一“突发导火线”的刺激下,即可发生“社会失衡(不稳)、社会失序(动乱)或社会失控(暴乱),直至社会崩溃”[7]。

(二)“社会激波模型”

一个事件发生,某个舆论领袖的号召,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湖水,激起层层波浪。此时,不同人群、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舆论声浪,有高有低,像波涛一样扩散。如果同时扔进几块石头,反响就会更加剧烈,立刻出现舆论高涨、激化或冲突。“舆论波是民心波动的再现,由舆论中心向外振荡起伏地扩展。既然舆论是一种表层意识的传播,又呈现上下起伏状态,它的运动必然是波浪式的。”[5]253

(三)“磁场引力模型”

人们改变态度、投入舆论活动,都受到舆论场内意见的吸引。舆论场中有许多格点,一个格点就相当于某个人发表的意见,另一些个体受到影响也会作出反应,呈现物理学中简单的一维Ising模型(不规则的扩散模型)。人们受不同因素的吸引,意见发生变化的方向不同,各自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在点阵上,邻居、朋友、上司、媒体等构成舆论的引力点,舆论场便成为舆论演化的磁场。

杭州中大广场的大钟刚落成时,周围市民引以为豪,但半月后就被一些市民看作噪音的“制造者”。塔钟每小时准点敲响,先有乐曲,再有钟声,最后是报时声,方圆6公里都可听到,夜间尤其震耳欲聋。这使一些老年市民夜不能寐,在大街小巷开始发泄怨气,街谈巷议的“磁场”渐渐引发周围居民的批评声浪。钟声几响几绝,管理大钟的单位进退两难。在舆论高涨的压力下,有关部门做了协调工作,现在大钟每天只在早8点、中午12点和晚6点报时三次,人人满意,皆大欢喜。若干市民意见引力的作用,终于使一度高涨的舆情回落为平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N].新京报,2013-12-27.

[2]陈振快.大饥荒中农民的反应[J].炎黄春秋,2014(8).

[3]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Ray G.Funkhouser,The Issues of the Sixties: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 37,No.1,(Spring,1973),pp.62-75.

[5]刘建明.当代舆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编校:郑 艳

推荐访问:舆情 混沌 演变 舆论 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