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文秘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思想汇报 党建材料 疫情防控 自查报告 谈话记录 扫黑除恶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时间:2022-11-04 16:25:20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感受和探究。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认识;感受;探究;适应能力

一、创设社会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案例1:生活中的诱惑

教学目标:初步感知社會的复杂性,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教学环节:

1.小调查,了解身边常见的诱惑现象

调查方向:上学路上。获得信息:(1)买即开奖型的零食,了解零食种类、数量、袋上的食品标签、生产厂家、地址、生产日期等;(2)学生收集:还发现了哪些对我们产生诱惑的事件?

调查方向:同学交往之间。获得信息:(1)同学让自己帮忙做作业,付给一定的报酬。(2)怂恿自己去一些不合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室。

调查方向:家庭生活方面。获得信息:面对其他同学有的高级消费品,自己也想拥有,任性要求父母满足自己过分的物质欲望,或想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要钱。

2.交流汇报

创设情境,出示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谈一谈:你面对过这样的诱惑吗?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你觉得这样处理好不好?

3.演示教师课前收集来自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诱惑现象,让学生说说面对诱惑自己应该要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自己

由于内容都来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收集的内容真实、丰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对于他们观察情境中的人物关系、相处情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认识社会规则等有很大的帮助。引导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要学会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从事件中受到什么启发,加深对事件的社会意义认识。通过不断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

二、分析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体验社会

案例2:毒品的危害

教学目标:了解毒品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认识毒品的常见种类,学习远离毒品的方法。

教学设计片段:

1.展示中国发展的近代史,通过一张张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毒品对国家的危害。引导学生说说当时鸦片对我国造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让学生体验毒品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

3.通过事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刑法》为什么对贩毒人员要给予重判,公安人员在通缉贩毒分子时会遇到什么危险等?

通过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伦理的、道德的、对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方式的思考与判断必然贯穿始终。

三、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探究社会

案例3:珍爱我们的生命

活动目的:通过调查身边的危险环境、危险现象、危险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活动设计:

1.设定调查的范围为同学们的生活环境里存在的危险环境有哪些?在校园学习的环境里有哪些因素会对同学们产生安全威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哪些行为容易使同学们受意外伤害。

2.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问卷、走访、观察等方式摸清身边的危险环境、危险现象、危险行为。

3.组织学生分析调查结果,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让学生体会身边危险环境、危险现象、危险行为所引发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结果,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大多是同学们不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通过调查得知,同学们缺乏安全的保护意识。

4.师生共同提出安全建议:

(1)倡议学校多开展一些提高同学安全意识的活动,让同学们多参与实践体会。

(2)提议让家长多培养教育孩子们保护自己安全的知识能力。

(3)给同学们开展一次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4)每班配备一本安全记事本,要求学生记录安全活动情况报告。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访问(节日文化、传统节日、纪念日、地方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获得探求社会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根据课程内容要求,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同时,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小组活动,引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社会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形成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编辑 高 琼

推荐访问:品德 小学生 适应社会 培养 能力